親子關係,最好的狀態是合作雙贏。但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父母與孩子“相愛相殺”的一面,特別是在孩子青春期時,特別地“難以管教”“非常叛逆”,這時期,父母會特別焦慮,無力感強。孩子則覺得父母為什麼不能理解自己,也特別苦悶,話都藏在心裡,和爸媽的話越來越少……
對於親子關係中的矛盾衝突,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蘇彥捷說:
所以,如果親子關係中出現了無法相互理解、溝通不暢甚至矛盾升級爆發衝突,父母應該是先反思並做出改變的一方。
那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和孩子互相理解?
在孩子弱小的時候,你是他的第一依靠,這時候孩子需要你充分的照顧。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需要更多的獨立空間,你需要逐漸放手讓他去探索。
要明白,父母和孩子,始終是各自獨立的生命體,無法誰控制誰。
演員黃磊曾被一個主持人問到:“青春叛逆期的時候做過什麼?”黃磊直言他沒有叛逆期,因為他父母幾乎滿足了他的所有需求,所以沒必要叛逆。所以他當父親後特別能理解孩子,他的大女兒黃多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體驗和探索各種生活,現在獨立又多才。
心理學家賀嶺峰被問到女兒會怎樣評價他的養育方式,他回答,應該會是“寬容”兩字。他對女兒的態度是“我不支援你的選擇,但如果你選擇了,我就支援你。”意思是我有權利反對,但選擇是你的事,一旦你決定了,我會尊重你的選擇。
滿足孩子的需求不是什麼都不管,不是雞湯式的快樂教育。在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等社會科學家對兒童、青少年群體多年的研究中,研究結論70多年來保持著驚人的一致,他們都認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愛與合理的要求。心理學家把符合這種養育要求的父母稱為權威型父母。
權威型父母的養育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正面管教》中的四字口訣:堅定和善。規則以合理為基礎,限制以愛為基礎。
這個基礎就是父母和孩子的目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說到底,就是好好活著,有意義地活著。
父母對子女的多種“管控”無非是“我是過來人,我有經驗,我覺得這對你是好的。”確實,父母的本心也確實是為了子女好。
這兩者的目標一致,無法互相理解,通常是因為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了另一方的想法。
在紀錄片《生命·成長》中,心理學家賀嶺峰說:
我特別同意他說的,很多父母管控孩子選擇讀書的專業、工作、婚戀……但這些選擇會帶來的所有後果,都是得孩子自己承擔的。“你沒有辦法為她的人生承擔最後的責任。”所以,孩子的人生要他自己做主。
成人和孩子看世界的方式很不同,和孩子交流,你的嘗試著“俯下身”,進入到孩子的主觀世界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告訴孩子,對於他的行為,你的感受是什麼,是對事不對人的感覺,而不是對孩子人身攻擊,或給孩子貼標籤(比如“你是懶惰/不上進的人”),這樣才有助於孩子理解你?
想想你自己的成長經歷,你現在是不是也在沿用父母對你的養育方式來教養自己的孩子?你是不是也有對父母不理解的地方?不理解的時候?
每一代的父母,生活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同,他們的育兒方式多少會有時代的烙印,有自身經歷的影響。其實父母和孩子的理解問題,放到成人世界裡,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為了達成互相理解,是不是得先互換立場,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這樣才能構建起溝通的基礎。
相信孩子,相信自己,用你的愛和信任溫暖孩子,孩子回饋你的,或許不止一室Sunny。
親子關係,最好的狀態是合作雙贏。但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父母與孩子“相愛相殺”的一面,特別是在孩子青春期時,特別地“難以管教”“非常叛逆”,這時期,父母會特別焦慮,無力感強。孩子則覺得父母為什麼不能理解自己,也特別苦悶,話都藏在心裡,和爸媽的話越來越少……
對於親子關係中的矛盾衝突,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蘇彥捷說:
每當家長和我談到這些問題時,我都會建議家長先做些改變,以緩和並試圖解決這些衝突。為什麼要家長做出改變。我的回答是:一個關係中的問題在陷入僵局的時候,只有強勢的或者說處於優勢的一方先做出改變,破局的可能性才更大。因為相比於弱勢的一方,優勢的一方往往各方面會更加成熟,更容易理解和找出問題的所在。所以,如果親子關係中出現了無法相互理解、溝通不暢甚至矛盾升級爆發衝突,父母應該是先反思並做出改變的一方。
那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和孩子互相理解?
首先,選擇良好有效的教養方式在孩子弱小的時候,你是他的第一依靠,這時候孩子需要你充分的照顧。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需要更多的獨立空間,你需要逐漸放手讓他去探索。
要明白,父母和孩子,始終是各自獨立的生命體,無法誰控制誰。
演員黃磊曾被一個主持人問到:“青春叛逆期的時候做過什麼?”黃磊直言他沒有叛逆期,因為他父母幾乎滿足了他的所有需求,所以沒必要叛逆。所以他當父親後特別能理解孩子,他的大女兒黃多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體驗和探索各種生活,現在獨立又多才。
心理學家賀嶺峰被問到女兒會怎樣評價他的養育方式,他回答,應該會是“寬容”兩字。他對女兒的態度是“我不支援你的選擇,但如果你選擇了,我就支援你。”意思是我有權利反對,但選擇是你的事,一旦你決定了,我會尊重你的選擇。
滿足孩子的需求不是什麼都不管,不是雞湯式的快樂教育。在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等社會科學家對兒童、青少年群體多年的研究中,研究結論70多年來保持著驚人的一致,他們都認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愛與合理的要求。心理學家把符合這種養育要求的父母稱為權威型父母。
權威型父母的養育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正面管教》中的四字口訣:堅定和善。規則以合理為基礎,限制以愛為基礎。
其次,明白父母和孩子有互相理解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父母和孩子的目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說到底,就是好好活著,有意義地活著。
父母對子女的多種“管控”無非是“我是過來人,我有經驗,我覺得這對你是好的。”確實,父母的本心也確實是為了子女好。
這兩者的目標一致,無法互相理解,通常是因為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了另一方的想法。
在紀錄片《生命·成長》中,心理學家賀嶺峰說:
父母過好自己的生命,就是對子女最大的支援。有些時候我們在孩子身上那麼多控制感,實際上是放棄自己的一個表現。哪怕是你是他的父母,你都沒有權利去規定,另外一朵花怎麼開放,另外一棵樹怎麼生長。我特別同意他說的,很多父母管控孩子選擇讀書的專業、工作、婚戀……但這些選擇會帶來的所有後果,都是得孩子自己承擔的。“你沒有辦法為她的人生承擔最後的責任。”所以,孩子的人生要他自己做主。
最後,轉換角度,說出你的感受成人和孩子看世界的方式很不同,和孩子交流,你的嘗試著“俯下身”,進入到孩子的主觀世界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告訴孩子,對於他的行為,你的感受是什麼,是對事不對人的感覺,而不是對孩子人身攻擊,或給孩子貼標籤(比如“你是懶惰/不上進的人”),這樣才有助於孩子理解你?
想想你自己的成長經歷,你現在是不是也在沿用父母對你的養育方式來教養自己的孩子?你是不是也有對父母不理解的地方?不理解的時候?
每一代的父母,生活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同,他們的育兒方式多少會有時代的烙印,有自身經歷的影響。其實父母和孩子的理解問題,放到成人世界裡,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為了達成互相理解,是不是得先互換立場,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這樣才能構建起溝通的基礎。
相信孩子,相信自己,用你的愛和信任溫暖孩子,孩子回饋你的,或許不止一室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