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的擁抱很受用
我學心理學的時候,一位老師說:“如果你不想讓你的女兒早戀,就讓她的爸爸多抱抱她。”這位老師研究青少年問題多年,他說他們對多位“早戀”的中學生進行過調查,當問及為什麼要戀愛的時候,90%的少女都會說,是因為迷戀異性溫暖的懷抱。
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孩子長到青春期的時候,我們的家長跟孩子之間就很少像小時候那樣親近了。而對於孩子來說,生理上的快速成長使他們已經有了成人感,然而在心理上他們卻還處於半成熟的狀態,在面對許多複雜的矛盾和困惑的時候,依然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援。這個時候,我們家長的一個擁抱有的時候比語言的力量要大得多,因為真誠的擁抱可以傳遞發自心底的愛和力量。
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女兒剛上高二,而且剛剛經歷了一場失戀的痛苦。
我回想了先生和女兒父女間的情況。從小,先生都非常疼愛女兒,女兒也很依戀爸爸,他倆經常打打鬧鬧。不過隨著女兒的長大,先生跟女兒的身體接觸就越來越少了,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爸爸動不動就把女兒抱起來轉圈了,女兒也不會動不動就膩在爸爸懷裡了。當時,我覺得很正常,認為女兒已經長成了大姑娘,不再跟爸爸那麼黏糊是應該的。畢竟在我們的觀念裡“男女授受不親”根深蒂固,連親子之間也是。
回家後,我跟先生講了專家的話,並跟他探討女兒談戀愛是不是跟他和女兒的疏離有關係,並讓他以後還是保持和女兒的親近。他將信將疑,但表示可以試一試。
一天,女兒放學回家,先生跑過去對女兒說:“來,寶貝,讓爸爸抱抱你,看看還能抱得動嗎?”女兒竟然乖乖地笑著讓爸爸抱著她轉了兩圈,臉上流露出幸福的表情。
以後,先生和女兒一起出門的時候,會摟著他閨女的腰或者把手搭在她的肩上,在家有時也會親親女兒的臉蛋。後來,女兒和爸爸一起走路愛挽著爸爸的胳膊,要是一家三口,她會一邊挽著爸爸一邊挽著媽媽。
我在書裡看到,這樣溫馨的親子關係,會對孩子將來與人交往尤其是與異性交往有非常大的幫助。仔細想想也是,在我的記憶裡,我和父親從來都沒有過肢體接觸,這使得我到現在和男性交往的時候都非常不自在,不僅是親密關係,就算是正常的交往也會有尷尬的感覺。
我真的不敢確定是不是因為和爸爸的關係進行了調整的緣故,女兒在後面的兩年高中生活中,雖然也有和她走得很近的男生,但都是正常的同學交往,沒有發生高一那樣的戀愛故事。
不得不說,做家長的也要學習,而且要不斷地學習。我自認為是個學習型的家長,卻也總是在不同的階段遇到措手不及的問題。不過只要肯虛心學習,就會多一些理智少一些迷茫。
後來我又參加了一個“走進青春期——親子關係工作坊”。來自加拿大的指導老師也專門提到了家長和孩子親密接觸的重要性。她說家長和孩子經常有肢體上的親密接觸,可以避免孩子出現許多問題,包括過早的戀愛、迷戀電子遊戲等等。一天下課的時候,她給大家留了一個作業,就是回家後試一試擁抱孩子、撫摸孩子或者親親孩子,看看孩子的反應,讓大家第二天談談自己的感受。
大多數家長跟我家以前一樣,也是因為孩子的長大,父母就很少再和孩子親密接觸。帶著這個作業,大家回家都做了實驗。
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大家各自進行了描述:
一位媽媽說,她早晨叫16歲的兒子起床的時候,親了親兒子的額頭,沒想到兒子起床的速度比平時快了許多。
還有一位兩個兒子的媽媽,她說她回家抱了大兒子,小兒子便嚷著也要媽媽抱抱他。
大家都覺得非常神奇,表示能感覺到孩子們對父母的親密接觸是渴望的,而且感覺非常好。
一位爸爸談到女兒的時候,竟然哭了,他說他多少年都沒有這麼跟女兒親近過了,他自己就能感覺到那份溫暖,相信女兒也是的。這位爸爸是因為女兒變成了“問題少女”才夫妻雙雙走進工作坊學習的。
聯想我們自己平時,夫妻間的一個擁抱或者一個親吻就會心情大好或者盡釋前嫌,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家人的一個擁抱也會覺得獲得了精神上的支援。
高中時期的孩子生理、心理都處於快速成長期,本身就充滿了矛盾,需要盡情地釋放,再加上升學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等等,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關愛、理解和支援。既然擁抱的力量那麼神奇,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我們何不多多給予孩子一些呢?
爸媽的擁抱很受用
我學心理學的時候,一位老師說:“如果你不想讓你的女兒早戀,就讓她的爸爸多抱抱她。”這位老師研究青少年問題多年,他說他們對多位“早戀”的中學生進行過調查,當問及為什麼要戀愛的時候,90%的少女都會說,是因為迷戀異性溫暖的懷抱。
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孩子長到青春期的時候,我們的家長跟孩子之間就很少像小時候那樣親近了。而對於孩子來說,生理上的快速成長使他們已經有了成人感,然而在心理上他們卻還處於半成熟的狀態,在面對許多複雜的矛盾和困惑的時候,依然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援。這個時候,我們家長的一個擁抱有的時候比語言的力量要大得多,因為真誠的擁抱可以傳遞發自心底的愛和力量。
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女兒剛上高二,而且剛剛經歷了一場失戀的痛苦。
我回想了先生和女兒父女間的情況。從小,先生都非常疼愛女兒,女兒也很依戀爸爸,他倆經常打打鬧鬧。不過隨著女兒的長大,先生跟女兒的身體接觸就越來越少了,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爸爸動不動就把女兒抱起來轉圈了,女兒也不會動不動就膩在爸爸懷裡了。當時,我覺得很正常,認為女兒已經長成了大姑娘,不再跟爸爸那麼黏糊是應該的。畢竟在我們的觀念裡“男女授受不親”根深蒂固,連親子之間也是。
回家後,我跟先生講了專家的話,並跟他探討女兒談戀愛是不是跟他和女兒的疏離有關係,並讓他以後還是保持和女兒的親近。他將信將疑,但表示可以試一試。
一天,女兒放學回家,先生跑過去對女兒說:“來,寶貝,讓爸爸抱抱你,看看還能抱得動嗎?”女兒竟然乖乖地笑著讓爸爸抱著她轉了兩圈,臉上流露出幸福的表情。
以後,先生和女兒一起出門的時候,會摟著他閨女的腰或者把手搭在她的肩上,在家有時也會親親女兒的臉蛋。後來,女兒和爸爸一起走路愛挽著爸爸的胳膊,要是一家三口,她會一邊挽著爸爸一邊挽著媽媽。
我在書裡看到,這樣溫馨的親子關係,會對孩子將來與人交往尤其是與異性交往有非常大的幫助。仔細想想也是,在我的記憶裡,我和父親從來都沒有過肢體接觸,這使得我到現在和男性交往的時候都非常不自在,不僅是親密關係,就算是正常的交往也會有尷尬的感覺。
我真的不敢確定是不是因為和爸爸的關係進行了調整的緣故,女兒在後面的兩年高中生活中,雖然也有和她走得很近的男生,但都是正常的同學交往,沒有發生高一那樣的戀愛故事。
不得不說,做家長的也要學習,而且要不斷地學習。我自認為是個學習型的家長,卻也總是在不同的階段遇到措手不及的問題。不過只要肯虛心學習,就會多一些理智少一些迷茫。
後來我又參加了一個“走進青春期——親子關係工作坊”。來自加拿大的指導老師也專門提到了家長和孩子親密接觸的重要性。她說家長和孩子經常有肢體上的親密接觸,可以避免孩子出現許多問題,包括過早的戀愛、迷戀電子遊戲等等。一天下課的時候,她給大家留了一個作業,就是回家後試一試擁抱孩子、撫摸孩子或者親親孩子,看看孩子的反應,讓大家第二天談談自己的感受。
大多數家長跟我家以前一樣,也是因為孩子的長大,父母就很少再和孩子親密接觸。帶著這個作業,大家回家都做了實驗。
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大家各自進行了描述:
一位媽媽說,她早晨叫16歲的兒子起床的時候,親了親兒子的額頭,沒想到兒子起床的速度比平時快了許多。
還有一位兩個兒子的媽媽,她說她回家抱了大兒子,小兒子便嚷著也要媽媽抱抱他。
大家都覺得非常神奇,表示能感覺到孩子們對父母的親密接觸是渴望的,而且感覺非常好。
一位爸爸談到女兒的時候,竟然哭了,他說他多少年都沒有這麼跟女兒親近過了,他自己就能感覺到那份溫暖,相信女兒也是的。這位爸爸是因為女兒變成了“問題少女”才夫妻雙雙走進工作坊學習的。
聯想我們自己平時,夫妻間的一個擁抱或者一個親吻就會心情大好或者盡釋前嫌,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家人的一個擁抱也會覺得獲得了精神上的支援。
高中時期的孩子生理、心理都處於快速成長期,本身就充滿了矛盾,需要盡情地釋放,再加上升學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等等,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關愛、理解和支援。既然擁抱的力量那麼神奇,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我們何不多多給予孩子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