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魅力科學君

    要清楚的瞭解地球的構造,在地球上鑽個孔無疑是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可是到目前為止,人類在地球上鑽出的最深的孔也就只有12公里,與地球12756公里的直徑相比,這實在是少得可憐。既然不能直接鑽孔,科學家們就只能透過其它的方法來測量了,觀測地震波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地震一直都是人類生存的一大威脅,從20世紀初開始,世界各國就陸陸續續的建設了一些地震觀測臺,專門從事收集地震的資料。1909年,克羅埃西亞科學家安德里亞.莫霍洛維奇透過對收集到的地震波資料的研究發現,在地下54公里處,地震波的速度會明顯的增加,從而推斷出地殼和地幔的分界。

    後來科學家們沿用他的方法,發現地殼在地球表面的各個地方,其厚度差距是很大的,例如在海洋深處,地殼就只有幾公里厚。人們為了紀念這個科學家,將地殼和地幔的邊界稱之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介面,簡稱莫霍面。從此人們就知道了,自己腳下看起來堅實的土地只不過是地球外面一層很薄很薄的皮,在它之下,就被稱之為地幔。

    莫霍面的發現大大的激發了科學界的熱情,地震研究開始蓬勃發展,各種地震監測儀器紛紛研發成功並投入應用,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資料。1914年,德國科學家賓諾·古登堡透過研究發現了地震縱波和橫波存在陰影帶,具體的說就是假設震中為0度,那麼離震中110°到140°這個範圍觀測不到直達縱波,而離震中110°以上又觀測不到直達橫波。如果地殼以下全是地幔,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對於這個奇怪的現象,他大膽的提出了一個推測:在這裡有一個液態的地核存在。

    隨著地震監測技術的提高,地震波的資料變得越來越詳實。1936年,丹麥女科學家英厄萊曼透過研究得出結論,在地下2900公里處,地震縱波速度驟然下降,橫波則突然消失不見。這一發現完全證實了賓諾·古登堡的預測,這裡確實是有液態的東西,現在人們稱之為外核,從此地幔和外核的邊界被確定,而這個邊界也被命名為古登堡不連續介面。英厄萊曼透過進一步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發現,在4000多公里以下的地心深處,縱波的速度又增加了,橫波也出現了。這表明,在地心最深處,物質又變成了固體了,這也被稱之為核心。

    透過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現在的我們才會知道,地球內部結構分成地殼、地幔和地核,而地核又分為外核和核心。

  • 2 # 寒蕭99

    有一種說法,我們對地球內部的瞭解遠遠不及我們對外層空間的瞭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對地球內部的探測還存在著技術上的難點,所以我們知道的還很有限。但是,有限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也不代表我們完全無法探測地球內部結構。

    探測地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鑽探,親眼看看地殼下面的情況。但,想象很豐滿,事實卻很殘酷。這種方式的成本太高,技術難度也太大。目前最深的探井也不過深入地表12262米,不過12千米,相比6000多千米的地球半徑,也就是相當於在蘋果上還沒有鑽透那層皮。

    所以,我們只能找其他的辦法。

    我們發現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麵波(L波)三種類型。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契意外地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公里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地殼下面不同物質的分介面。1914年,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又發現,在地下2900公里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介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將兩個面分別命名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並根據這兩個面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對地球內部結構分析的也越來越詳細,但這都歸功於我們對地震的研究。也許,未來我們會擁有更先進的技術,可以直接窺探地下的細節。

  • 3 # 荷村公

    這個資訊量有點大:

    物質運動有冷運動秘熱運動;

    地球屬熱運動類。

    熱運動的同性相佢,棄性相吸;

    電磁場反應都與質量有關;

    質量越大,越被吸往核心;

    質量越大的,溫度就越高。

    物質在高溫環境下物理或化學分解為流體或液體。

    這就是物質質量改變的過程。

    地球的分層是:

    流體或液體屬地核;

    固態層為地墁;

    冷卻層為地殼;(俗稱板塊)

    外層為地表層。

    越外表的質量越小。

    太空暗物質的質量比大氣層小;

    大氣層的質量比水的質量小

    水的質量比固態的地表小。

    火山爆發流出的岩漿,質量比地表風化了的沙土質量高。

    部分質量小的物質地殼變動時被高溫,高壓的狀態下埋在地下,當有空間外洩時,也會井噴般外逃。

  • 4 # 李太元391

    客觀事實證明,人類時至迄今為止,均不曾鑽穿過地球!但是,地理學上早就有過地球結構的地殼、地幔、地核以及什麼地心的教科書之說法。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說白了也不外是種猜測性的看法,當然也是有其根據的而絕非臆想。事實上,從火山噴發的物理現象中,便不難推測到地核是種龐大的岩漿構成,包裹岩漿的外緣部分便稱“地幔”,由於越往外越冷卻,便形成地殼。

    從一定意義上講,由於火山噴火夲身就是種自然的物理現象,於是從自然物理現象中便衍生了物理學、地質學等等,也正是由於此,人類便可知道地球內部構造的大概吧?……

  • 5 # 上海銷售上達功夫

    人類能夠鑽穿地球,就是意味著人類的宇宙飛船可以穿過行星以及恆星,那麼在宇宙太空中飛行就可以橫衝直撞了,飛行速度就會增加,還會更加安全。

  • 6 # 先生242470081

    人類不是真正知道地球內部的結構,所謂的知道只是猜測,很可能離實際相差甚遠。而且,所謂的地球結構和現有的知識還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按著現有的知識來計算,離地心越近引力越小,但是地球的結構說離地心越近壓力越大和溫度越高,不知道這個壓力和溫度從哪來的,說不清楚。

  • 7 # 天工天基科研大解密

    地球構造,地球的半徑,大概是6300公里,人們常說的地核,其實是半徑1500多公里,佔海拔水錶到地核核心點四分之一是空洞,在地核空洞裡,還有一顆半徑大概50公里超高比重物質組成的精鋼金屬珠子,這顆金屬珠子雖然很小,但質量很重,精鋼金屬珠子是在地球地核空洞洞壁上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地核洞壁到地殼之間是地幔稀土層,地幔稀土層之外是地殼層,地殼層外圍是海洋水錶和山脈山體陸地,那麼,問題來啦,天工科研為什麼說,地核是空洞呢?原來,地球有兩個中心,一個叫中心,另一個叫重心,按照地球總體積說,地球第一主宰者是地球體積中心,按照地球物質質量重來說,地球物質質量重的重心為地球主宰者是第一,當兩個中心都重要時,地球地核就成為空洞,地球空洞還有一個極為重要原因,地球力學不是牛頓的所謂萬有引力,而是向心力和離心力,地球轉速是463.8米/秒,這個速度大概是1600公里/小時,凡是實體圓旋轉,同時產生向心力和離心力,物質質量重是向心力減離心力的差數,由於地球轉速令人驚奇的快,向心力的終點站是到達地球核心空洞區域,地球空洞是向心力渦流區,地核空洞精鋼珠子在逆向運動中向地幔地殼地表發射離心力,地球離心力到達地球空間,到達中宇宙太陽系太陽,到達宇宙天總的中心日是向心力,宇宙天總和中宇宙太陽發射離心力,正好是星地球的向心力,對於天體中心和地球中心都是向心力為正向正作用保護物質的力學,而離心力是分解物質破壞性力學,由於向心力強大於離心力,根據是地球轉速越快,向心力越強大,離心力越下降,地球轉速越慢,向心力下降,離心力上升,地球力學,中宇宙天體力學,宇宙天體的天總力學,都存在密切聯絡!天工科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自己的好朋友總說自己穿lo噁心是不是有點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