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眼望趣

    唐山人一般都說“推”好了

    滄州人喜歡說“敲”不錯。

    這是方言之爭,與文化無關…………

  • 2 # 竹隱閒士

    關於僧人歸寺是用“推”還是用“敲”字,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旁觀者只能做臆測:

    如果是一個單人住持的小寺廟,和尚自己管理、自進自出,那他自己最瞭解情況。如果出門前,他當初是自己把門虛掩上了。再回來,自然用“推”比較合情合理。敲門有什麼意義呢?敲給誰聽呢?

    如果是一個大的廟。就像今天許多大的單位一樣,僧人因自己的雜事耽誤了回寺的時間。時間晚了,正常情況下,看門人應該從裡邊鎖住了寺門,那麼自然就應該用敲。作為老員工,自然之道自己單位的規矩、知道寺廟開門鎖門的時間規定。所以回來晚了,既然門已經從裡面上鎖,應該是敲門。“敲”字為宜。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遊方的僧人去“投宿”:到別人的廟裡邊臨時借宿。如果是這種情況,那更應該使用“敲”。因為按常理說,正常情況下夜晚都是要鎖門的。既然是裡邊已經鎖住,那麼還是“敲”為好。總不好隨便推開別人家的門,推門就進吧?既然是求人,總得有起碼的規矩和禮貌吧?這種情況下,他的“敲”還應該是有節制的、聲音不能太大,客客氣氣、彬彬有禮的“敲”才對。理直氣壯的砸門,強迫對方必須開啟門,總不合適吧?

    據傳說,當年韓愈和賈島交談以後,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更好”,給他拍板兒決定用“敲”。可見他們兩人的交談,韓愈是瞭解了賈島的那個詩句的上下文,即前面的背景情況的。由此逆推,大概是一個比較大的寺廟,有管理制度,裡邊兒已經鎖住,僧人個人原因耽誤了回程,要敲門等裡面的人給他開啟門。

    另外韓愈作為一個詩文大家,應該更多考慮的是詩文的意境。試想:寂靜的夜晚,如果是僧“敲”月下門,那麼寂靜夜空當中就會有聲音恰到好處的傳出。給詩作的讀者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別有一種意境、別有一種情趣;一靜一響,有相映成趣的美感。所以詩文大家確定用哪一個字,恐怕也有從意境、美感角度出發的考慮。

  • 3 # 指間行走

    題主的這個問題說的就是關於“推敲”典故之由來。

    關於此典故的詳細內容,我就無需累述了。大體上講,就是詩囚賈島起初吟出了“僧推月下門”,後來又想到了“敲”換“推”,但換來換去,他又拿不定主意了,也是趕巧,在他反覆思量時遇到了大文學家韓愈,在韓愈的指導下,他最終選擇了“敲”字。

    至於題主問,這個“推”和“敲”有什麼不一樣呢?

    我的理解是:這兩個字都可以,但,“敲”要更好些。很明顯,“推”的力度有些大,而“敲”要溫柔許多。而且,“推”是一種主人式的狀態,而“敲”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客人式的心態。此外,聯絡上一句的“鳥宿池邊樹”,說明此時天色較晚了,再加上樹上的鳥巢就在池塘旁邊,裡面是否有小鳥無法確定,但一刀驚擾了它們,影響它們休息事小,萬一導致不好之事發生,那作為“僧人”,那可是有罪的!因此,相比較而言,“敲”更為貼切,更加能顯示出僧人的溫柔大德。

  • 4 # 榕江春

    唐代詩人賈島有一次訪友不遇,便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題李凝幽居》,詩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據說當時賈島曾為“推敲”二字的選擇大傷腦筋,後在大詩人韓愈的指導方成此詩,並深受後人所稱道。

    那麼,當初賈島在“推敲”二字的選擇上猶豫不決時,韓愈為什麼建議他用“敲”呢?韓愈的理由是: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沒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示你是懂得禮貌的人;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

    我們知道,古時候的門環都是用銅做的,敲起來特別清脆響亮,尤其是在夜間聲音更響。結合賈島詩中描述的是:明月當空,僧人輕輕敲門,聲音驚醒了樹上的宿鳥,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譟動,這跟敲門是存在因果關係的,倘若是推門,動作輕微可能聲音會很小,也就不會發生樹上宿鳥驚覺譟動的情景了。

    聯想僧人月下輕輕敲門,“篤篤、篤篤、篤篤”,聲音極具節奏感,使詩中增加一種音樂美,而用推門就不具備這一點。

    宋朝的蘇軾在《臨江仙》中寫道:“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可見蘇軾半夜回自家也是敲門喚人,而不是直接推門而入的。所以,敲比推更能表現出夜靜更深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河西走廊的月亮概括本文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