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特別是漢服!
8
回覆列表
  • 1 # 順路去喝水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而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有四千多年。透過考古以及文字記載,統計一下中國古代服裝的一些特點:

    一、商周時期,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二、春秋戰國、春秋戰國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還有一種「單衣」,是沒有裡子的寬大衣服。他們頭上還戴「幘」;幘是用來包住頭髮的頭巾,不讓它們披散下來。以上為先秦時期服裝

    三、秦漢時期,在經歷過周朝拋開衣服顏色不論,秦漢時期的服裝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等,男性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不同時間穿不同的衣服,有禮服、冕冠服、長冠服、委貌冠服、皮弁冠服、朝服(官員),女性有廟服、蠶服等。統稱漢服,漢服特點為交領右衽、褒衣廣袖、摺疊繫帶隱扣。

    四、隋唐服飾,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繫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五、宋明服裝、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官服多為大袖衫,頭戴直角冠帽,採用不同顏色的服裝來區別官員級別;貴族婦女的時髦禮服則是大袖衫。

    六、民國時期,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  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

  • 2 # 洞庭之北

    如果要敘述中國古代的服裝特點這個話題還有點寬泛。首先各朝代的服飾特點不一樣;各民族服飾特點不一樣;男女服飾特點不一樣;內衣外衣服飾特點不一樣。我喜歡看女性內衣,在這裡就談談歷朝歷代女性內衣的特點吧(開個玩笑啦,其實是我對這個瞭解得比其他服飾多一點)

    內衣,在古代叫“褻衣”。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體裝束的自然屬性又與習俗禮儀的社會屬性相對應。在造型理念上,強調在內衣的方寸之間透過巧妙分割來塑形修身。

    其款式結構有“前後覆繞式”與“前胸單片式”兩種,分別來“覆蓋胸背”和“覆蓋胸乳”。 在色彩的創造方面有著極其豐富的想象力,體現在色彩的多樣性,地域的鮮明性,金銀的巧用化等方面。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圖騰紋飾題材更為豐富多彩,縱情地將山水、花古代內衣鳥、雲氣、吉祥物、神仙、神話故事、戲曲人物、生活人物等各類素材與元素展示在小小的方寸之間。

    成衣創造上同樣極富藝術創造力,它的裝飾手法分別有繡、鑲、貼、補、嵌等多種技法。單在手工針法上就講究不皺、不松、不緊、不裂。追求外觀的平服、順直、薄松、輕軟。

    兩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

    魏晉(南北朝):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

    唐朝:訶子 唐朝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

    兩宋: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

    元朝:合歡襟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

    明朝: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桃子樹什麼時候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