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掰白百拜
-
2 # 二木影饗
流浪地球 真正開啟華語現代科幻電影的元年:建構一個華人視角或者可以說是中華文化底色的未來世界 從劇作、鏡頭到特技都不露怯,唯一的就是演員的角色感和演技還稍顯青澀,也許更多是心理作用,畢竟這種硬科幻商業大片中,我們第一次當主角,第一次拯救人類世界嘛
-
3 # 記錄生活3
1. 曾想過要不要重新翻一下原著,還是覺得沒必要,一張白紙的心態去觀影更客觀。
2. 劇情方面,硬科幻電影,格局不低(人類命運共同體),穿插華人對“家”的執念,全人類層面上有對“希望”的渴求。重新翻了原著,電影的改編還是比較滿意的,至於情感刻畫,還是比《星際穿越》差了幾個《地心引力》,畢竟後者真的《三體·死神永生》裡面那種人類在浩瀚宇宙和時空中的無力渺小感在銀幕上成功地演繹了。
3. 表演方面,啟用小鮮肉,省下片酬去砸特效,吳孟達演技穩得一批,吳京第一次沒武戲也算過關。中俄恩愛秀的明目張膽。重新粉上了京腔。劇情裡煽情是有,但是缺乏爆點,父子戲比較單薄,沒刻畫長期天地兩隔的那種孤獨感、使命感與親情交織的複雜情感,導致看到一向不理解父親的男主在最後突然淚崩,有些彆扭。這點借鑑一下大劉《帶上我的眼》裡的親情就好了。至於成功的範例,還是隻服《星穿》的父女。
4. 場景方面。不用多說,特效爆炸。雖然一些運載車、人體外機械骨骼都不免帶有網遊風,不像《星穿》那樣沉寂且真實,但《流浪地球》畢竟是大劉2000年的作品,其中世界觀的構建,地下城,行星發動機的概念設計都需要細化,這一點上,與道具比較單一的《星穿》花費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從行星發動機全貌的那個長鏡頭,和木星場景來看,已經是很優秀了。
5. 結合原著談一談。很多人覺得電影劇情很有硬傷,我覺得來源於兩方面,一是劇組削減劇情造成的漏洞,而是自己並不熟悉科幻的設定。電影彷彿沒有給觀眾“為什麼非要帶著地球去流浪”這一問題的交代。你有冬眠技術,有恆星級戰艦,有火種計劃,為什麼不建立一個星艦文明去殖民,而非要拖著這顆星球呢?原著的解釋——太小的生態系統,它的自我調節能力範圍是經不起衝擊的的,魚缸是,飛船也是。人類能掌握重聚變,能造出行星發動機,幾乎擁有了永不耗竭的能源,卻仍不能逃出地球生態系統的禁錮,加之對家的執念,地球的地位才能足以讓人類帶著去流浪。Navigator號爆燃有《全頻帶阻塞》的影子,火種計劃和“前進三”太三體了。
6. 大劉的硬科幻,最震撼的並不是對宇宙的想象力,而是對倫理衝突和人性變遷的刻畫。倫理總是為了迎合人類需要而變,電影刪減了原著中對太陽又崇敬又畏懼的複雜情感。華人對太陽的崇敬,古有夸父逐日,後有前逃逸時代;對太陽的恐懼,古有後羿射日,後有逃逸時代和三體亂紀元。太陽在《流浪》氦閃和《三體》二維化都是悲壯絢麗的。大劉對倫理世界觀的詮釋才是作品的精髓,黑暗森林本身就是對倫理實質的詮釋:生存是文明第一需要,文明需要不斷增長和擴張;簡單粗暴的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真是過癮。“給歲月以文明,不是給文明以歲月”,又有一種在蒼茫宇宙中的悲涼。大劉的作品總有腳踢白左,拳打聖母的風格。
7. 評分:8分。電影7.5分,中國產加0.5。《流浪》已經沒法再拍原著叛亂劇情的續集了。建議考慮下一部是《鄉村教師》、《地火》這樣擁有鄉土氣息的短篇,然後可以嘗試一下何夕的《異域》,拍出來肯定不輸《湮滅》;三五年後。如果電影工業真的崛起了,《球形閃電》可以作為三體的終極版預告片了。至於三體,還是看看Minecraft版吧。拍不出來。
-
4 # 神猴小猴三
相比其他人類逃離地球類的災難科幻作品,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獨特之處在於,這次人類要帶著地球一起飛,一起流浪。而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只截取了其中不到兩頁紙的故事情節,相比原著嚴謹的邏輯和瑰麗的描寫,電影情節更加壯觀恢宏,扣人心絃,又令人動容,表達了理性與情感,親情與使命,絕望之中堅守希望的主題,特效一流,改編非常成功華人也可以拯救地球了,值得再看一遍
-
5 # lxm648
簡要回答:
第一、場面很震撼;
第二、地道中國味;
第四、想知道外華人如何反應?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一般般,但技術和題材上是個很大的進步,因為其特殊性質從製作到上映都受到了廣電總局的關照,不論如何都是中國電影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