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邀請,拿破崙在沒有鐵路的條件下,保證幾十萬人的遠征,其影響因素有多種,例如,軍隊體制、就地徵集制、拿破崙的個人指揮才能等等。這些都是保證拿破崙遠征成功的重要因素。在這裡只是分析一下拿破崙保證幾十萬軍隊的戰略機動的制度性因素,即軍隊建制的擴大,這使得幾十萬人的軍隊的“快速”戰略運動成為可能。
這一變革首先是由奧蘭治-那騷家族開始。現代歐洲軍官團的鼻祖那騷的莫里斯在荷蘭建立了一直由大量中下級軍官充作主幹的精悍現代化軍隊,當然這隻軍隊的基本建制單位主要是以連級單位為主,作戰時可以合併為營級單位。而經由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多夫將軍隊的基本建制單位擴大為由兩個中隊或八個連組成的步兵團,作戰時可以兩三個團合併為旅,這樣軍隊作戰範圍大為擴充套件。而另外一位對拿破崙影響巨大的十七世紀的軍事家則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帝國的雷蒙多·蒙泰庫科利,他將軍事家和軍事思想家融為一身,把那騷的莫里斯和瑞典的古斯塔夫的思想更進一步綜合,強調保持後備力量的重要性,主張諸兵種合成的作戰體制。
十八世紀六十年法國德布羅意元帥和蘇瓦賽爾公爵創立了“師”這一新的、更大的軍隊建制單位。師級建制單位經過逐步發展,到拿破崙時期發展成為軍的一個常設單位,由一名將軍指揮,採取諸兵種合成,強的足以在別的師到達戰場之前單獨與敵軍交戰。這樣,軍隊就變成了以獨立的師級建制單位組成的內部相互連線的整體。這種師級建制單位為軍隊的總指揮開闢了新的戰略運動模式,即將軍隊分為多個師團,多個使團向著戰區進發。某種意義上,法國大革命就是師級建制單位發揮重大作用的第一次戰爭,而拿破崙和他的元帥們則是這一建制的產物。換句話說,拿破崙之所以能夠指揮幾十萬大軍,在前工業化時代,能夠以當時人看來,“迅速”的移動到戰場附件,原因之一就是這種軍隊建制單位的變革帶來的戰略運動模式的變化。這種變化,其實在拿破崙之前或者已經實際運用了很長時間,或者已經被軍事理論家們討論了很長時間。而正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及其元帥們,將之頭一次真正的應用在了這場席捲整個歐洲的歐洲大戰之中,才會創造出令當時人“咋舌”的“迅速”戰略運動。
正是這一師級建制單位的存在,使得拿破崙的大規模運動殲滅戰成為了可能,所以在1805年8月23日,拿破崙率領17.6萬大軍從英吉利海峽沿岸出發,到9月最後一個星期度過萊茵河,10月19日在烏爾姆戰役逼降3.3萬奧軍,11月13日法國大軍進入維也納城,12月2日,在奧斯特里茨戰役殲滅俄普聯軍,反法聯盟瓦解,拿破崙的權勢達到了巔峰。
而拿破崙遠征俄國,則已經被證明了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應該說,拿破崙為遠征俄國,做了很多準備。拿破崙為遠征俄國準備了包括近八千輛補給車的20個後勤補給營,從而能夠保障60萬遠征軍40天的供給,並且在波蘭和東普魯士建立了大型補給系統,但儘管做了如此多的準備,遠征軍在後勤方面還是不能完全自給自足的,很大程度上依靠就地徵發。除此之外,隨著拿破崙的不斷勝利,他的元帥們的獨立領兵能力全部被皇帝戰無不勝的光輝所掩蓋,到遠征俄國之時,拿破崙的60萬大軍面臨的是缺乏在敵人領土上有效的管理和指揮如此多的軍隊的經驗的指揮官;而長期的戰爭使得拿破崙的遠征軍主要由沒有多少作戰經驗的新兵組成,這些新兵在遠征中被證明並不具備野戰和就地徵發能力;另外,拿破崙這60萬遠征軍中的很大一部分,還是那些不情不願的為拿破崙征服的國家的軍隊,在全部68萬遠征軍中,只有30萬來自於法國。因此,雖然拿破崙可以帶領如此多的軍隊(68萬)遠征俄國,但這場遠征最終成為拿破崙帝國由盛轉衰,並且迅速敗亡的轉折點。拿破崙遠征俄國失敗後不久,普魯士與奧地利加入反法同盟,第六次反法同盟開始,拿破崙帝國也因此在萊比錫戰役後敗亡。
(棕色:向莫斯科進發的遠征軍;黑色:從莫斯科撤退的遠征軍。線的寬度代表遠征軍規模,圖表下方溫度為返程溫度,單位為列氏溫標)
多謝邀請,拿破崙在沒有鐵路的條件下,保證幾十萬人的遠征,其影響因素有多種,例如,軍隊體制、就地徵集制、拿破崙的個人指揮才能等等。這些都是保證拿破崙遠征成功的重要因素。在這裡只是分析一下拿破崙保證幾十萬軍隊的戰略機動的制度性因素,即軍隊建制的擴大,這使得幾十萬人的軍隊的“快速”戰略運動成為可能。
這一變革首先是由奧蘭治-那騷家族開始。現代歐洲軍官團的鼻祖那騷的莫里斯在荷蘭建立了一直由大量中下級軍官充作主幹的精悍現代化軍隊,當然這隻軍隊的基本建制單位主要是以連級單位為主,作戰時可以合併為營級單位。而經由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多夫將軍隊的基本建制單位擴大為由兩個中隊或八個連組成的步兵團,作戰時可以兩三個團合併為旅,這樣軍隊作戰範圍大為擴充套件。而另外一位對拿破崙影響巨大的十七世紀的軍事家則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帝國的雷蒙多·蒙泰庫科利,他將軍事家和軍事思想家融為一身,把那騷的莫里斯和瑞典的古斯塔夫的思想更進一步綜合,強調保持後備力量的重要性,主張諸兵種合成的作戰體制。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多夫:將軍隊建制擴大為旅團級十八世紀六十年法國德布羅意元帥和蘇瓦賽爾公爵創立了“師”這一新的、更大的軍隊建制單位。師級建制單位經過逐步發展,到拿破崙時期發展成為軍的一個常設單位,由一名將軍指揮,採取諸兵種合成,強的足以在別的師到達戰場之前單獨與敵軍交戰。這樣,軍隊就變成了以獨立的師級建制單位組成的內部相互連線的整體。這種師級建制單位為軍隊的總指揮開闢了新的戰略運動模式,即將軍隊分為多個師團,多個使團向著戰區進發。某種意義上,法國大革命就是師級建制單位發揮重大作用的第一次戰爭,而拿破崙和他的元帥們則是這一建制的產物。換句話說,拿破崙之所以能夠指揮幾十萬大軍,在前工業化時代,能夠以當時人看來,“迅速”的移動到戰場附件,原因之一就是這種軍隊建制單位的變革帶來的戰略運動模式的變化。這種變化,其實在拿破崙之前或者已經實際運用了很長時間,或者已經被軍事理論家們討論了很長時間。而正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及其元帥們,將之頭一次真正的應用在了這場席捲整個歐洲的歐洲大戰之中,才會創造出令當時人“咋舌”的“迅速”戰略運動。
拿破崙:創造性的將“師”這一建制運用到戰略運動之中正是這一師級建制單位的存在,使得拿破崙的大規模運動殲滅戰成為了可能,所以在1805年8月23日,拿破崙率領17.6萬大軍從英吉利海峽沿岸出發,到9月最後一個星期度過萊茵河,10月19日在烏爾姆戰役逼降3.3萬奧軍,11月13日法國大軍進入維也納城,12月2日,在奧斯特里茨戰役殲滅俄普聯軍,反法聯盟瓦解,拿破崙的權勢達到了巔峰。
1805年的歐洲:拿破崙透過大規模運動殲滅戰,將對手各個擊破,贏得勝利而拿破崙遠征俄國,則已經被證明了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應該說,拿破崙為遠征俄國,做了很多準備。拿破崙為遠征俄國準備了包括近八千輛補給車的20個後勤補給營,從而能夠保障60萬遠征軍40天的供給,並且在波蘭和東普魯士建立了大型補給系統,但儘管做了如此多的準備,遠征軍在後勤方面還是不能完全自給自足的,很大程度上依靠就地徵發。除此之外,隨著拿破崙的不斷勝利,他的元帥們的獨立領兵能力全部被皇帝戰無不勝的光輝所掩蓋,到遠征俄國之時,拿破崙的60萬大軍面臨的是缺乏在敵人領土上有效的管理和指揮如此多的軍隊的經驗的指揮官;而長期的戰爭使得拿破崙的遠征軍主要由沒有多少作戰經驗的新兵組成,這些新兵在遠征中被證明並不具備野戰和就地徵發能力;另外,拿破崙這60萬遠征軍中的很大一部分,還是那些不情不願的為拿破崙征服的國家的軍隊,在全部68萬遠征軍中,只有30萬來自於法國。因此,雖然拿破崙可以帶領如此多的軍隊(68萬)遠征俄國,但這場遠征最終成為拿破崙帝國由盛轉衰,並且迅速敗亡的轉折點。拿破崙遠征俄國失敗後不久,普魯士與奧地利加入反法同盟,第六次反法同盟開始,拿破崙帝國也因此在萊比錫戰役後敗亡。
法國遠征俄國軍隊情況圖(棕色:向莫斯科進發的遠征軍;黑色:從莫斯科撤退的遠征軍。線的寬度代表遠征軍規模,圖表下方溫度為返程溫度,單位為列氏溫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