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路水軍大都督

    這個是有的!

    《史記》載: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項羽在烏江炒斬殺了漢軍數百人,漢軍依然拿項羽不下。此時項羽看到漢軍騎司馬呂馬童之後,稱其為故人,並言把人頭送給他而自刎了。

    史書中並沒有記載項羽和呂馬童的來往,但項羽稱其為“故人”,想必以前應該交情匪淺。或許呂馬童之前也曾在項羽帳下效力,後來背叛項羽投靠了劉邦,不得而知了。

    只可惜項羽也是交友不慎,稱呂馬童為故人。可惜別人可不認,為了千戶侯而參與了對項羽的分屍佇列。

  • 2 # 漢中廣汽豐田陳鵬

    按照正常邏輯分析項羽此時已經退無可退,面對敵軍勢力已經無力迴天,所以才選擇自刎!如果敵軍勢力不大。憑藉項羽自己勇猛很有可能帶領兵馬發起衝鋒,垓下歌中一句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給人一種英雄末路的感嘆讓人備感淒涼。一切都是天意,老天助劉不助項的感慨油然而生,就算霸王此時也無可奈何。

    喜歡我就關注吧,小陳和你一起聊聊!!

  • 3 # 鑄劍驚鴻123

    項羽在烏江自刎前,對最後跟隨在身邊的二十六名將士(垓下突圍前還有二十八騎,只損失兩名,足見楚軍的剽悍)回顧了一生的軍事鬥爭生涯,並感嘆到:“此天亡我,非戰之罪”。

    這裡糾正二個概念。一是所謂“叛軍”,秦末十八路反秦義軍都可以稱為叛軍。項羽是,劉邦也是。項羽混到烏江自刎的地步可以算是眾叛親離,不能怪誰。

    再說勢利,不能說劉邦及漢軍叛楚是“勢利”,爭奪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為皇帝只有一個。

    最後探討,項羽從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悲劇?

    項羽沒有把握自己的命運,把命運交給天決定。但“天若有情天亦才老”。項羽性格上最大的弱點是剛愎自用。項羽從骨子裡只是個赳赳武夫,善於推翻一箇舊世界,卻不善於建設一個新國家。項羽進咸陽後,除了放火就是搶女人蒐括財寶。他手下有個人就跟他說,關中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可以作為稱霸天下的根據地。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不採納建議。這個提建議的人發了點牢騷,項羽聽到後,把這個提意見的人殘忍地用烹刑處死。

    項羽手中謀士很少,只有一個范增。但他聽不進范增的意見,鴻門宴放了劉邦,最後氣走了范增。有歷史學家評價他是“婦人之仁”。婦人之仁並不是真正的仁義,項羽情性殘暴,屠城殺降的事也沒有少幹。有史書記載,項羽幹過至少四次大屠殺。一次是打下襄城(今河南襄城縣)後把襄城的軍民全部坑殺;一次是攻下城陽(故治在山東荷澤縣東北)後,屠城;項羽還背信棄義,一次坑殺已經投降的秦軍二十萬人。最有名的一次是“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史記項羽本記》)。正是因為項羽的殘暴,不知道搞統一戰線,背信棄義,失掉天下民心,埋下了失敗的禍患。

    項羽戰略失誤。關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土地肥沃,物產豐饒。項羽佔領關中後,沒有定都咸陽,把關中建設成牢固的根據地,而是定都彭城(今徐州)。理由竟是徐州離自己的家鄉近一點,想要富貴還鄉,在鄉親們面前顯擺一通。然而徐州地處平原,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最終,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佔領了關中,項羽戰略上開始處於劣勢。

    項羽大搞分封制,分封十八路諸候,自立為西楚霸王。

    一年後,齊王田榮開始反叛。劉邦再反叛,還定三秦,佔據關中,楚漢戰爭爆發。四年後,項羽在垓下被漢軍重重圍住,上演了一場霸王別姬的悲情戲。項羽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項羽的絕命詩,比劉邦的大風歌多了一句。歷史就是這麼無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安引援違規,面臨扣6分!中超還有其他超過引援調節費違規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