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腦補大轟炸呀
-
2 # 兔斯基聊科學
恐龍曾經是地球的霸主,它們統治了地球大約1.6億年的時間。但是恐龍在大約6500萬年前滅絕了。恐龍是因為什麼原因滅絕的呢?恐龍的滅絕至今還是一個謎。目前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的解釋很很多種。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主流說法就是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造成了恐龍的滅絕。
科學家在現在的墨西哥優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發現了一個直徑超過180公里的巨大隕石坑。科學家研究發現這個巨大的隕石坑出現的時間是在大約6500萬年前。這跟恐龍滅絕的時間相吻合。因此科學家認為恐龍很可能是因為這次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絕了。
但是6500萬年的恐龍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而瞬間滅亡的嗎?這個很顯然不是。雖然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破壞力極大,但不可能瞬間就能夠毀滅恐龍的。如果這顆小行星能夠瞬間毀滅了恐龍,那麼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也會跟著瞬間毀滅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災難是持續性的。它會給地球的環境帶來很長時間的影響。正是這種長期的破壞才導致了恐龍的不適應突變的環境而滅絕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6500萬年前的某一天,地球上風和日麗。成群的恐龍在地球上叢林中盡情吃喝,享受著溫暖的Sunny。這時一道白光劃破天際,一顆小行星撞到了地球上。小行星落到大海中,在海底砸出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海水瞬間汽化了,隨即產生了巨大的海嘯。生活在撞擊地區附近的恐龍和其它動物被巨大的海嘯捲入海中而死亡了。
這些災難看上去非常的可怕,但是並不會瞬間殺死地球上所有的恐龍。小行星撞擊引發的火山噴發以及撞擊產生的遮天蔽日的灰塵才是真正可怕的。它們可以懸浮在大氣層中好幾年不落下來,帶來了核子冬天,讓地球上的環境急劇惡化。很多植物因為失去Sunny而枯萎,食草恐龍因此而餓死。食草恐龍死亡了,食肉恐龍就失去了食物來源。它們開始自相殘殺,同類相食。在這樣殘酷的環境下,那些體型巨大的恐龍相繼倒下。這個過程怎麼也得幾百年的時間吧!
這是關於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一種說法。目前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還有很多種說法。每種說法都有相關的證據,到底是哪種說更接近於真是的情況,目前還不清楚。但是那些大型的恐龍的確是在大約6500萬年前突然消失了。恐龍並沒有全部滅絕,那些小型恐龍則度過難關進化成了鳥類。它們一直活到了現在。
-
3 # 圓窗觀點
6500萬年前恐龍因為小行星撞擊瞬間滅亡,這個瞬間究竟是多長?時間應該很長很長,大致估計一下,應該在數十萬年左右,下面來說說原因。
科學家對這次小型星撞地球的案發現場——尤卡坦半島隕石坑的尺寸和規模,進行了詳細的測量,根據測量結果,有理工生對這一次的天地大沖撞,計算出了事件發生的大概過程。
首先,是小型星的速度極快,一個直徑大約十多公里的天體小型星,在越來越接近地球時,地球表面上的人或者恐龍,完全聽不到這個火球發出的任何聲音,因為它的速度太快了,比聲音的速度還要快。
當這個小型星越來越接近地球,它接觸到的空氣密度也越來越大,可小型星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根本慢不下來,以至於空氣還來不及避開,就被小型星給嚴嚴實實的擠壓在一起,像是我們平常用打氣筒給籃球充氣一樣,只要空氣被嚴重壓縮後,被壓縮的空氣就會發熱,不信的話去摸一摸剛剛打完氣的氣筒,那是熱乎乎的。高速的小型星會把空氣壓縮得非常厲害,讓空氣就變得巨熱,大概有6萬度那麼高。
被壓縮得這麼厲害的空氣,會變得非常堅硬,就像高臺跳水一樣,如果掌握不好入水角度和技巧,運動員入水時就會受傷。小型星肯定不知道跳水運動員必須掌握的的技巧,所以,在小型星和壓縮空氣的較量中,小行星先會被搞的四分五裂,如果是小一點的,就會爆發一場通古斯大爆炸那樣的天啟事件。
可是,這個6500萬年前的小型星太大了,而且還比較硬,於是它——狠狠的撞到了地面,把地面撞出一個大坑。一下子把天啟事件,給升級成了天絕規模。
按照尤卡坦半島隕石坑的尺寸和規模計算,這次碰撞炸掉了約1000立方公里的泥巴,石頭、海水和氣體,這顆巨型天文炸彈的殺傷半徑大概是250到300公里,另外伴隨的強力衝擊波至少可以傳遞出1500公里以上。,此外,地表被炸飛後,又落下來的大塊碎片,大概分佈到了——半個地球世界。注意,只是半個。
原以為這些理工狂人的計算到這裡已經結束了,誰知道還有狂熱者,持續跟進了計算。居然算出了在尤卡坦半島的地球背面(也就是距離最遠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地區,按照熱力學計算結果,這次大撞擊所產生的巨大熱量傳導到蒙古地區時,會讓蒙古地區的地表溫度上升到50攝氏度,傳播的時間需要約15個小時。根據這個結果,包括恐龍在內的很多動物,只要躲在一些合適的地方後,就不會即刻掛了。
這是當時就發生的事情,接下來,就輪到“核冬天”理論登場了。
人類其實並不太關心恐龍是怎麼滅絕,因為這是科學家的事情。但是對自己會不會滅絕,倒是非常的上心,核武器出現後,人類花了好大心思,來研究核大戰爆發的結果,最後研究出的結論是:將迎來一個核冬天。一旦核大戰爆發,地球表明上的塵埃會騰飛到天際,久久不能散去,塵埃會將大量的太Sunny,反射回太空,同時地表也因為失去Sunny,溫度急速下降,大量的動植物開始死亡,一個人為的、長期的核冬天來臨。在接下來,因為環境變化,地表原有的生態鏈條都開始變化,引發食物極度短缺。最後整個人類,只有極少數倖存者可以活下來。
小型星撞擊後,還是有很多能夠活下來的恐龍。接下來,有大火、煙塵、缺水、食物消失和個體變異等等,輪番上陣。讓這些倖存者中的大多數,再慢慢的死去。
幸虧人類還暫時用不上這個研究結果,但還是很合適,非常合適。用核冬天理論來解釋恐龍的滅絕,核冬天理論的第一次科學運用,就這樣套用在恐龍滅絕上。難怪很多科學家們反對核武器時,就用恐龍做為圖騰。這是個理論指導實踐的好案例。
在後面的幾十萬年,留下了很多的恐龍蛋。可是,在恐龍蛋的胚胎內部,已經開始出現異化。或許這些恐龍蛋的母親還是幸運的,至少還有食物,還能生個龍蛋。但是這些蛋,很多都已經變異得無法孵化了,或者為了適應環境,恐龍已經鉅變了。
還有人猜想,可能今天的雞,就是恐龍的後裔。
-
4 # 鍾銘聊科學
雖然我們常說地球經歷過5次大規模生物大滅絕,以及無數次小滅絕,但實際上每一次滅絕都會經歷非常久的時間,比如恐龍滅絕,就經歷了非常久的時間。
恐龍滅絕據目前主流理論,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是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但在小行星撞地球的那一刻,其實並沒有太多恐龍滅絕。
根據科學家研究,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威力,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70億倍(廣島原子彈由於具有核輻射,所以當地生態很難恢復),由於巨大的衝擊力,造成了地球上海嘯、地震以及火山大規模爆發。
之所以衝擊力會引起這些地質災害爆發,是由於地球地質層決定的。
我們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岩石層、軟流層、地幔和地核。其中軟流層對地球影響最大。
軟流層位於高溫流體的地幔與冰冷堅硬的岩石層之間,因此它呈熔融狀態的流體。
地球地殼分為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其中大陸地殼厚,但重量輕;而大洋地殼薄,但重量重。兩個地殼由於受力不均勻,因此會導致軟流層的物質會因受力不均勻而移動。
但是小行星撞地球產生的衝擊力,與板塊漂移形成的地質災害不同,小行星撞地球產生的衝擊力作用在地殼上,地殼在移動時會帶動軟流層移動,也會引發各種地質災害。
不管是小行星撞地球時直接造成的死亡,還是小行星撞地球引發地質災害造成的恐龍死亡,其實這些只會造成少數幾個品種會滅絕。其他物種的恐龍滅絕時間會再靠後一些。
食物減少而滅絕的恐龍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后的幾十年裡,由於地質災害頻發,大量火山灰進入大氣層,阻擋了太Sunny線照射到地球上,會導致地球慢慢降溫。
由於氣溫降低,一些植物也會面臨生長緩慢,以及一些種子不發芽,這會導致食草恐龍的食物減少,一些體型較大,每天攝入植物較多的恐龍會首先滅亡,比如腕龍;緊接著一些體型適中的恐龍也會因缺乏食物而滅亡。
由於植物和食草恐龍都是食物鏈上的一環,當它們數量急劇減少時,以食草動物為食的食肉恐龍也會因缺乏食物而慢慢滅絕。
這裡注意一點,一些體型較小,攝入能量較少的恐龍可能會躲過這場危機,科學家研究發現,一些體重在0.5kg的恐龍可能並沒有滅絕,而是在之後的歲月中慢慢演化成其他物種,比如鳥類、蜥蜴等。
食物競爭失敗而滅絕的恐龍有一些物種可能躲過了食物銳減的年代,但我們知道,地球上能夠供養的生物總量是有限的。比如說:100畝肥沃的土地能夠供養100頭牛。但環境惡劣時,100畝土地僅能供養10頭牛,其餘的90頭牛會在食物競爭中,因處於劣勢而死亡。
恐龍也是如此,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后,一些恐龍的食物雖然沒有滅絕,但由於與其他物種存在著食物競爭,處於競爭劣勢的恐龍會逐漸滅亡。不過這個時間比較長,大概幾萬年~十萬年左右。
總結小行星撞地球的瞬間,可以導致極個別物種滅絕。小行星引發的地質災害會持續一段時間,地質災害會引發少部分物種滅絕。地質災害會導致地球食物鏈斷裂,一些倖存的物種會因為缺乏食物而大批滅絕。地質災害引起的全球變冷,會讓不適應嚴寒的恐龍物種滅絕。由於全球變冷,導致植物生長緩慢,一些恐龍會因食物競爭而滅絕。從小行星撞地球,到恐龍滅絕,大概持續了幾百萬年時間,大多數物種在災難爆發後的幾萬年內滅絕,一些倖存下來的物種演化成了今天的鳥類以及爬行類。
從以上可以看出,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小行星撞地球產生的衝擊力,而是它所引發的一系列災難,導致地球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
其實,即使沒有小行星撞地球,恐龍也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滅絕,這是因為地球很快就會進入大冰期,大冰期內全球氣溫降低,也會引起地球生態環境發生重大改變。
-
5 # 外語那點事
關於恐龍滅絕這個問題,我一直有一個不成熟的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可能會認可。
我們知道陸地上面最高的動物就是長頸鹿了。長頸鹿一般也就是六七米高,地球上就沒有發展出更高的動物了。
這是為什麼呢?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講一下一個我們在高中的時候都學過的物理現象。
當我們把一個管子灌滿水,然後立起來以後,把頂端封住,底下開啟。如果這個管子的長度是超過10米的,我們就會發現,由於重力的作用,管子的頂部會產生一段真空。
也就是說按照地球目前的重力,水在豎直方向上不產生真空的極限高度就是10米左右。
所以發展不出高於10米的生物就很好理解了,血液的比重比水還要大。假設一個生物的高度要超過10米,它的心臟必須無比的強大,不斷的把血液泵到超過10米的高度。接近10米的時候,心臟的壓力就非常大了。很可能在往10米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演化不出更強大的心臟,要麼因為腦缺血死亡,要麼因為心臟承壓過度死亡。
我們在看恐龍,他們的高度很多都超過10米。他們是怎麼被演化出來的呢?於是我關注了一下恐龍時代的地球的旋轉速度。發現那個時候地球的自轉速度是遠大於目前地球的自轉速度的。
地球的自轉速度是不斷的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而減弱的。在恐龍的那個年代,地球的自轉速度比現在要強,那麼在地球質量不變的情況下,由於它自轉速度更強,離心力抵掉了一部分的重力,所以在地面上的動物實際受到的重力就比現在要少得多。
因此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如果我們做同樣的實驗,把一個很高很高的館子裡面充滿水,然後上端堵住立起來。可能那個時候的水柱高度可以達到40米,而不產生我們前面所說到的真空現象。因此就可以演化出體型如此巨大的恐龍。
那麼當小行星發生碰撞的時候。有可能這一次劇烈的碰撞急劇降低了地球的自轉速度。導致體型巨大的生物都在那個時間段滅絕了,體型巨大的食草動物滅絕以後,以它們為食的大型食肉動物也就跟著滅絕了。這種滅絕的速度可能比遮天蔽日的火山灰來的更猛烈一些,因為撞擊後地球的自轉速度急劇降低,瞬間地球上的重力提高到原來的2~3倍。
那麼超過10米的大型動物就會在瞬間因為心臟衰竭或者腦缺血而死亡。還沒等到火山灰遮天蔽日,他們就已經成為屍體了。
小行星碰撞說雖然有實際考察的根據,但是沒有解釋為什麼大型動物死亡了,而小型的動物卻存活下來了。他沒有解釋為什麼同樣是爬行動物,同時代的恐龍滅絕了而比它們體型更小的蜥蜴,巨蜥,鱷魚,烏龜。沒有因為缺少食物而死亡。
但是地球自轉速度變慢,卻可以導致大型動物的死亡以及小型動物的存活。
這是我個人的一點點見解,希望大家可以批評指正。
-
6 # 火星一號
雖然非禽類恐龍的滅絕是由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但在小行星撞擊的那一瞬間,直接死亡的恐龍其實不多,並非所有的恐龍一下子都滅亡了。因為小行星的撞擊並非全球性的,只有在撞擊地附近才有巨大的直接殺傷力,真正引發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小行星撞擊後導致的生態系統崩潰。
據推測,在白堊紀晚期,撞擊如今墨西哥灣的希克蘇魯伯隕石的直接至少有10公里。當它撞上地球時,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兩百萬枚當量5000萬噸的沙皇炸彈(氫彈)。如此巨大的能量,足以讓周圍的物質化為灰燼,倘若周圍有恐龍,它們肯定會隨之毀滅。但對於遠離撞擊點的恐龍,災難並沒有立馬到來。
在隕石撞擊之後,強大的衝擊波激起大海嘯,猛烈的爆炸把大量的高溫碎片吹入大氣層中,引發全球範圍出現嚴重的火災暴風。全球的大氣層充滿了灰塵,遮天蔽日長達一年的時間。結果導致植物大規模死亡,草食性動物隨之接二連三地滅絕。對於食物鏈頂端的物種,由於失去了食物來源,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部分肉食性動物也難逃滅絕的厄運,這就是第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據估計,當時地球上75%的物種都消失掉了。
至於非禽類恐龍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后生存了多長時間,目前還沒有定論,因為缺乏相關的化石證據。非禽類恐龍可能在撞擊後生存了幾個月或者幾年的時間(但不會是幾千年或者幾十萬年),之後才逐漸走向滅絕。另外,體型較小的禽類恐龍倖存了下來,它們逐漸演化成現在的鳥類。
如果當年那顆小行星早半分鐘或者晚半分鐘撞上地球,那麼,撞擊點將會是在太平洋或者大西洋,這樣就不會引發後來出現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1.8億年的非禽類恐龍很可能不會滅絕,它們將會繼續主宰地球,哺乳動物將沒有機會翻身,也就有可能沒有後來的人類。
-
7 # 科學新視野
不是瞬間,恐龍的滅絕從小行星撞擊地球后,還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期。
恐龍是什麼?在這裡,我在重申一遍!恐龍不是一種動物,而是一類爬行動物的總稱!這問題我以前就說過了,理解這一點是理解恐龍滅絕的基礎。
除了這三種典型的,還有其他更多的,僅在中國發現的恐龍,就有100多種。
它們體型差異很大,各不相同。小的有鸚鵡龍,大的有馬門溪龍。
我們都說恐龍存在了2億年之久,但從單個物種來看,沒有一種恐龍存在持續那麼長。
暴龍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它在地球上當時的地位,更像是我們現在的人類,它是白堊紀末期恐龍種群之一。
但是,這樣一種恐龍,在地球上也只生存了300萬年。
所以,在恐龍統治的整個2億年裡,有很多種恐龍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前就滅絕了。
白堊紀末期的地球並且在白堊紀晚期,當時的地球環境就變得很不“友好了”,各種自然災害頻發,整個生物界已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百米巨浪席捲整個北美大陸,併發全球性的大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以後的數月數年,揚塵遮天蔽日。
這一切,對於恐龍來說,就是雪上加霜。
恐龍的最後掙扎最先遭受災難的,無非是食草動物,尤其是食量越大的。而後就是大型食肉動物,接著是部分雜食性動物,這個滅絕過程依據各恐龍具體的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
即便是後來的核冬天,全球性氣溫驟降,有些帶羽毛的恐龍也仍在堅強的活著,它們中的一支或許就存活了下來,並且演化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鳥類。
所以,恐龍的滅絕,應該說的是一類爬行動物的滅絕,而不是一種動物的滅絕。而且這種滅絕,從2.8億年前誕生的第一批恐龍開始,就一直在進行,他們中的有些因為大陸的分分合合,地理隔離到生殖隔離,又分化出了新的恐龍,有些則直接被自然淘汰。
而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只不過是致命一擊,加速毀滅而已。
-
8 # 留白說
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6500萬年前恐龍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絕的。這個說法得到了主流科學界的支援,但是,需要提醒的一點是,並不是題主所說的瞬間滅亡,而是相當長一段時間。
另外需要明確的是,小行星撞擊地球並沒有直接導致恐龍滅絕。行星撞擊地球,影響當然很大,小天體撞擊後,會在地球上挖掘出一個上百公里的大坑,把所有裡面的岩石氣化粉碎濺射瀰漫在整個大氣層中,並且由於小天體進入大氣層速度非常快,強大的衝擊波挖掘地面形成這個坑,激起的超高溫高壓衝擊波點燃了地球上的森林,甚至引發了全球大火,燒死了很多恐龍。
此外,塵埃和灰燼瀰漫在空中,遮住了Sunny的70%,撞擊地球產生強大的地震和全球性的海嘯,這是一場地球巨大的災難。由於整個粉塵遮蓋了Sunny,地球變成了一個寒冷的地球、一個黑暗的地球。 在那種背景下植物不能進行光和合作而大批的死亡,植物的死亡導致了以植物為食物的動物食物鏈中斷了,這也導致很多恐龍沒有足夠的食物而大量死亡,直至最後滅絕或者演化。
所以,恐龍滅絕並非是一瞬間,而是相當長一段時間的。
-
9 # 時空通訊
這個瞬間很長很長,長達幾百萬年。而且恐龍並沒有滅亡。
事實上恐龍的滅絕是一種必然趨勢,即使沒有這顆小行星撞擊,它們也將滅亡或者演化進化,這正是進化論所揭示的自然發展規律。
一切物種都有誕生、興起、成熟、衰退、演化、消亡的過程,從地球幾十億年前最早出現的生命,到現在的萬物蔥蘢,日月穿梭,世事更迭,最早的物種早就沒有了,一代一代不斷的變化,才有了今天的樣子。
關於恐龍的滅絕有許多假說,科學界對此一直爭論不休。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氣候變遷說、物種鬥爭說、大陸漂移說、地磁變化說、植物中毒說、酸雨說、隕石撞擊說等等。
認同度比較高的說法為環境變化和隕石撞擊。
受到撞擊那一段時間,恐龍大面積死去,隨後的倖存者掙扎了很久,作為大體型的恐龍形象漸漸滅絕。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科學研究證明,現在的鳥類就是起源於恐龍,我們熟悉的雞,其骨骼依然保留著恐龍的影子。這種進化非一日之功,是經歷了數百萬年慢慢適應環境而形成的。
所謂的恐龍滅絕只不過是作為那種巨大恐龍形象的滅絕,它們在發生隕星撞擊的大爆炸後,歷經掙扎,一些倖存者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涅槃,已經活到了今天。
恐龍最早出現在2.4億年前的三疊紀,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前後生存主導地球生態系統超過1.7億年之久,這已經是一個十分幸運的物種了。何況它們並沒有滅絕,它們的後代-鳥類依然在與我們共享著今天的地球,生息繁衍。
人類出現的時間才幾百萬年,現在就已經危機重重,我們會有恐龍幸運嗎?
進化演化在繼續,我們人類今後會變成一個什麼樣子呢?
願與各位共同探討。
-
10 # 艾伯史密斯
答:這個只能進行猜測!直接的滅亡應該在數月至數年內,接下來大規模的生物滅絕持續幾個世紀,對地球整個生物圈的影響長達數百萬年之久。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5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到墨西哥灣,留下一個直徑200公里的撞擊坑;而恐龍最後的化石,也止於6500萬年這個時間點;所以這兩者之間,一定有必然的聯絡。
我們來還原一下經過:(1)這顆小行星撞擊產生的能量,相當10億顆原子彈,撞擊地附近的生物直接死亡,但這並不是最致命的;
(2)因為地球很大,雖然撞擊後造成地震、海嘯、有毒氣體等一系列災害,但較遠地區的生物,還未受到直接影響;
(3)可接下來厄運將至,撞擊後數天,產生的殘骸拋向大氣層,隨著大氣運動帶到全球,使得全球持續數月的黑暗,隔絕了Sunny;
(4)大量植物相繼死去,大型食草動物是第一批受害者,這個滅亡期將持續數月!
(7)大型動物基本全部死去,對於小體型的動物,如果能迅速重建生物鏈,就能存活下來,此時數年過去,地球開始恢復生態功能;
(8)但是影響並未結束,因為之前大量植物的死亡甚至部分滅絕,現在的生態系統是非常脆弱的,對於適應性不強的動物,一樣會走向滅絕,這個過程會持續數百年的時間;
(9)當地球的生態重新達到生態平衡時,已經過了幾百年,但整個生態圈要達到之前繁榮的狀態,需要動植物的共同進化,整個進化過程需要百萬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回覆列表
在6500萬年前,當時地球的霸主是恐龍,它們從誕生之初在地球上生活了將近1.6億年的時間,比我們人類所存在於地球的時間都還要長。如此強大的恐龍,到最後卻徹底滅絕,令人唏噓不已。有關於恐龍滅絕的具體原因,科學家們也給出了專業的推測,其中最靠譜的一種假說就是,有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所以才導致了恐龍的大滅絕。
那假如恐龍真的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才滅絕的,那麼是不是恐龍在撞擊的瞬間就滅絕了呢?如果不是的話,那麼從撞擊瞬間到恐龍滅絕這中間大約有多長時間呢?事實上,只要不是和地球體積差不多的天體撞擊地球,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不可能瞬間滅亡的,並且經過這麼多年的考古發現恐龍當時是遍佈全球的,所以恐龍就更不可能瞬間滅亡了,那麼因為恐龍並非瞬間滅亡,所以必然存在一個滅亡的過程,這個過程大約是多久呢? 它們又經歷了什麼樣的痛苦呢?
在隕石撞擊之後,強大的衝擊波激起大海嘯,猛烈的爆炸把大量的高溫碎片吹入大氣層中,引發全球範圍出現嚴重的火災暴風。全球的大氣層充滿了灰塵,遮天蔽日長達一年的時間。結果導致植物大規模死亡,草食性動物隨之接二連三地滅絕。對於食物鏈頂端的物種,由於失去了食物來源,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部分肉食性動物也難逃滅絕的厄運,這就是第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據估計,當時地球上75%的物種都消失掉了。
在小行星撞擊瞬間產生的衝擊波引起了地殼運動,從而導致全球許多大型火山的噴發,撞擊產生的塵埃加上火山噴發產生的火山灰遮住了Sunny並且與大氣產生摩擦,從而導致地球溫度迅速升高,這個時候的地球就跟微波爐一樣,到處都是火。足可以想象到,一些龐然大物面對如此炎熱的地球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周圍的水源都已經蒸發掉了,等於說這些恐龍每天都要面臨被烤熟的風險,很多科學家表示,它們真的是太難了,生不如死太痛苦了,對此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