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這樣玩兒你可能就死了~
羅胖在跨年的時候提到“超級使用者”,其實衍生一下,可以理解為核心使用者。超級使用者是這麼一群人,和普通使用者相比,他們極度熱愛某一產品,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而討好超級使用者,不但能拉動銷量,而且在改善產品、改變經營模式、吸引新使用者,甚至提高市場投資回報率方面都有很大價值。
一、超級使用者的演變路徑
超級使用者,儼然成為2018年開年的一大熱門商業思維,然而,這並不是新概念,而是出自一本叫做《超級使用者》的書,作者是美華人艾迪·尹。一般來說,超級使用者只佔總使用者數的10%,但他們卻能將銷量拉昇70%。
因為超級使用者更願意在產品上花錢,貢獻值至少會比普通使用者高3倍,並且還願意主動幫你傳播擴散。所以《超級使用者》這本書還有副標題,叫做——“低成本、持續獲客手段與贏利戰略”。就是告訴我們,一定要懂得去找到、瞭解、吸引和依靠超級使用者。
儘管每個超級使用者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目標,但總體而言,超級使用者的演變趨勢可用下圖表示。
超級使用者的形成
二、2個方法,找到超級使用者
首先,可能也是你最關心的,就是到底如何找到這些超級使用者呢?有2個方法,其一:從資料中尋找;其二:從在職和離職員工以及親朋好友中尋找。
從資料中尋找,比如企業自有的客戶資料、銷售資料和客服資料等,當然也可使用社交媒體、移動應用、電商等平臺數據。諸葛君分享一個經驗資料:社交媒體平臺有一個1%規則,即社交媒體中絕大多數的內容是由1%的最忠誠的使用者生產的,所以如果你的產品被某些使用者自發的在社交媒體、短影片平臺等方式分享/推薦/點評,那麼,該使用者很可能是你的超級使用者。
從在職和離職員工以及親朋好友中尋找,這一點經常被我們忽視,但其實非常有用,對團隊成員來說尤其如此。如果員工發現自己所在的公司在自己十分關心的領域,正在為自己很在意的好友或家人提供服務,那麼他們將工作得更加盡心盡力,而且他們透過與身邊的超級使用者交流後,將瞭解到如何以更討巧的方式尋找更多的超級使用者。
三、資料,讓你更高效的討好超級使用者
討好超級使用者,就像討好你最愛的人,需要不斷的傾聽、互動反饋並保持敏銳的好奇心。此外,對於使用者而言,你要做的是營銷,而不是廣告。營銷和廣告的區別在於:營銷的目的是讓使用者信任你,而廣告只是讓使用者看到你。
由於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多元化,未來營銷面對的環境將越來越複雜,每一個因素都對最終的營銷結果產生作用,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因素會成為決定性因素,而唯有將每一因素都資料化,透過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消費者。而網際網路和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就是Addressable(可定址的)。
在傳統媒體時代,使用者群是計劃出來的,你很難知道自己的使用者真正是誰,他們是一批什麼樣的人。而在網際網路時代,你不但可以追蹤到網上播放出去的內容有多少人看,還可以透過ID進一步瞭解他們。
傳統營銷互動成本很高,轉移到網際網路上,內容變得可以定製。未來每個人都是一個市場,每個市場都可以有定製化的內容播放。以理財類產品為例,從早期的註冊評估使用者,經過第一次投資體驗產品及服務成長為“新手期投資者”,如果使用者體驗很好經過週期性的反覆投資成為最有價值的超級使用者。
透過使用者行為資料可以讓我們更科學的劃分使用者價值層級,將具有相同投資偏好且處於同一價值層級的使用者進行分群運營——定製化營銷策略,比如:我們將最近30內有超過1次的1萬元投資行為,且偏好長期理財產品的使用者篩選出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觸達,促成使用者更多的投資行為。
此外,CMO職位的誕生意味著:營銷不再是儘可能多的把東西賣出去,而是一種與消費者關係的管理,品牌正逐漸將“以客戶為中心”的文化滲透到自己的DNA中,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管理客戶關係,就意味著資料在營銷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IBM一項關於大資料的調查顯示,那些資料驅動型公司的表現比它們的同行要高出220%。所以,想要提高營銷效率必須努力地跟每一個消費者建立聯絡,瞭解消費者到底在思考什麼,根據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去設計產品。
資料驅動營銷的唯一目標就是提高投資回報率,提前將所有與投資和回報相關的每個環節的資料都記錄下來,最終形成資料指標體系,這是非常基本的方法論,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實踐和積累,最終實現營銷效率的提升。
不這樣玩兒你可能就死了~
羅胖在跨年的時候提到“超級使用者”,其實衍生一下,可以理解為核心使用者。超級使用者是這麼一群人,和普通使用者相比,他們極度熱愛某一產品,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而討好超級使用者,不但能拉動銷量,而且在改善產品、改變經營模式、吸引新使用者,甚至提高市場投資回報率方面都有很大價值。
一、超級使用者的演變路徑
超級使用者,儼然成為2018年開年的一大熱門商業思維,然而,這並不是新概念,而是出自一本叫做《超級使用者》的書,作者是美華人艾迪·尹。一般來說,超級使用者只佔總使用者數的10%,但他們卻能將銷量拉昇70%。
因為超級使用者更願意在產品上花錢,貢獻值至少會比普通使用者高3倍,並且還願意主動幫你傳播擴散。所以《超級使用者》這本書還有副標題,叫做——“低成本、持續獲客手段與贏利戰略”。就是告訴我們,一定要懂得去找到、瞭解、吸引和依靠超級使用者。
儘管每個超級使用者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目標,但總體而言,超級使用者的演變趨勢可用下圖表示。
超級使用者的形成
二、2個方法,找到超級使用者
首先,可能也是你最關心的,就是到底如何找到這些超級使用者呢?有2個方法,其一:從資料中尋找;其二:從在職和離職員工以及親朋好友中尋找。
從資料中尋找,比如企業自有的客戶資料、銷售資料和客服資料等,當然也可使用社交媒體、移動應用、電商等平臺數據。諸葛君分享一個經驗資料:社交媒體平臺有一個1%規則,即社交媒體中絕大多數的內容是由1%的最忠誠的使用者生產的,所以如果你的產品被某些使用者自發的在社交媒體、短影片平臺等方式分享/推薦/點評,那麼,該使用者很可能是你的超級使用者。
從在職和離職員工以及親朋好友中尋找,這一點經常被我們忽視,但其實非常有用,對團隊成員來說尤其如此。如果員工發現自己所在的公司在自己十分關心的領域,正在為自己很在意的好友或家人提供服務,那麼他們將工作得更加盡心盡力,而且他們透過與身邊的超級使用者交流後,將瞭解到如何以更討巧的方式尋找更多的超級使用者。
三、資料,讓你更高效的討好超級使用者
討好超級使用者,就像討好你最愛的人,需要不斷的傾聽、互動反饋並保持敏銳的好奇心。此外,對於使用者而言,你要做的是營銷,而不是廣告。營銷和廣告的區別在於:營銷的目的是讓使用者信任你,而廣告只是讓使用者看到你。
由於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多元化,未來營銷面對的環境將越來越複雜,每一個因素都對最終的營銷結果產生作用,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因素會成為決定性因素,而唯有將每一因素都資料化,透過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消費者。而網際網路和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就是Addressable(可定址的)。
在傳統媒體時代,使用者群是計劃出來的,你很難知道自己的使用者真正是誰,他們是一批什麼樣的人。而在網際網路時代,你不但可以追蹤到網上播放出去的內容有多少人看,還可以透過ID進一步瞭解他們。
傳統營銷互動成本很高,轉移到網際網路上,內容變得可以定製。未來每個人都是一個市場,每個市場都可以有定製化的內容播放。以理財類產品為例,從早期的註冊評估使用者,經過第一次投資體驗產品及服務成長為“新手期投資者”,如果使用者體驗很好經過週期性的反覆投資成為最有價值的超級使用者。
透過使用者行為資料可以讓我們更科學的劃分使用者價值層級,將具有相同投資偏好且處於同一價值層級的使用者進行分群運營——定製化營銷策略,比如:我們將最近30內有超過1次的1萬元投資行為,且偏好長期理財產品的使用者篩選出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觸達,促成使用者更多的投資行為。
此外,CMO職位的誕生意味著:營銷不再是儘可能多的把東西賣出去,而是一種與消費者關係的管理,品牌正逐漸將“以客戶為中心”的文化滲透到自己的DNA中,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管理客戶關係,就意味著資料在營銷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IBM一項關於大資料的調查顯示,那些資料驅動型公司的表現比它們的同行要高出220%。所以,想要提高營銷效率必須努力地跟每一個消費者建立聯絡,瞭解消費者到底在思考什麼,根據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去設計產品。
資料驅動營銷的唯一目標就是提高投資回報率,提前將所有與投資和回報相關的每個環節的資料都記錄下來,最終形成資料指標體系,這是非常基本的方法論,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實踐和積累,最終實現營銷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