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葉輕舟85
-
2 # 本草園外
黃芪建中湯
來源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用於治療虛勞病。虛勞病嚴重到亡血失精,津液消耗,身體枯槁,裡虛脈急,五臟陰陽都不足,這個時候,不能單獨調陰或單獨調陽。只能以甘藥和溫藥調整。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黃芪。建立中氣,調和營衛,行津液。主治小建中湯證而氣虛較甚者。
補中益氣湯
是金元四大家的李杲所創,李杲是脾胃學說(補土派)創始人,補中益氣湯是他學術思想的代表方劑,他認為,病邪所湊,氣必然虛,內傷多,外感也有,縱然有外來邪氣,也是趁人體的虛而進入的,只要補其中,益其氣,邪可自退。
補中益氣湯,可以補中益氣,昇陽舉陷,升麻和柴胡能升舉清陽之氣。那麼補中益氣湯是一味補劑嗎?一些醫家認為,這個方子原為外感中有內傷的所設,最適宜的病症是;勞倦感寒,或氣虛瘧及脾氣下陷等證。如果全無表邪寒熱,只是中氣衰弱,用升麻和柴胡就不適宜了,因為這兩味藥都有升發和耗散的作用,補尚不及,豈可耗散呢?這個方子是李杲借治勞倦內傷之法以治外感。
另外,兩個方劑的不同還在於:黃芪建中湯是心陽不宣而用桂枝,補中益氣湯是脾陽下陷而用升麻、柴胡。
黃芪建中湯是東漢醫聖張仲景的著各方劑。黃芪建中湯是由小建中東加黃芪組成,為溫裡劑。是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用藥為桂枝、甘草、大棗、飴糖、黃芪。功效:溫中補虛,和裡緩急。主治:虛勞裡急。症見腹中時痛,喜得溫按,按之則痛減,或虛勞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不華、或虛勞陽虛發熱。兼氣自汗、短氣睏倦者。 補中益氣湯是李東垣《脾胃論》補益劑之名方。由黃芪、甘草、白朮、人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等組成。功能:益氣昇陽,調補脾胃。主治:脾胃氣虛,症見身熱有汗,頭痛惡寒,渴喜熱飲,少氣懶言,或飲食無味,四肢無力,舌質淡苔白,脈虛軟動力及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久瀉久痢等證屬中氣虛陷者適用。 同為治氣虛方劑,它們的異點是: 黃芪建中湯長於溫中補虛,以溫中療中陽虛寒為主;補中益氣湯長於補氣昇陽,以提升下陷之陽氣為主。臨床上應仔細加以鑑別辨證施治才能收到理想效果。明白了吧?歡迎交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