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狐39
-
2 # 源稚生
誠邀。
在中國,宦官專權在三個朝代顯示的尤為明顯,東漢,唐朝和明朝。而這三個朝代宦官專權又有所不同。
東漢宦官專權與外戚專權相生相剋,由於東漢中期皇帝即位年齡偏小,這就給外戚專權提供了便利,皇帝長大後不滿外戚,大臣不可靠,於是只能利用身邊的宦官,而宦官掌權後,皇帝對其不滿,亦會扶持外戚與之對抗;
唐朝的宦官本來是沒有多大權力的,唐玄宗之後的帝王為了增加權柄,設立了神策軍,任用宦官把持。而神策軍的領導權握在宦官手中,這樣就使得神策軍與宦官集團發生了極其密切的聯絡。自唐穆宗以後,天子多受制於宦官。穆宗以後共有九帝,其中,除敬宗、哀帝外,其餘均為宦官所立。宦官集團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廢立大權,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握神策軍兵權,以神策軍為工具控制皇權。
明朝建國之初,明太祖明確表示:禁止宦官參政。可是明成祖並沒有那麼做,而明宣宗時,文官集團已經成為一個大勢力,為了對抗文官集團,皇帝開始將宦官推向歷史舞臺,皇帝將披紅權交給了宦官,明朝一朝出現了三個權監:王振,劉瑾,魏忠賢。三個人得勢時,氣焰囂張,排除異己,但是再厲害的三個權監,終究抵不過帝王一句話,轉瞬間灰飛煙滅。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很正常。
明代宦官權力比較大的幾個時期,當時皇帝都由於各種原因不理朝政,宦官由於與皇帝的親密關係,在相對隔絕中外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相當於代行了皇帝的權力,故而權力極度膨脹。加上明朝皇權較之前代更為專制集中,故而代行皇帝權力的宦官的權力也相應地更大。
總而言之,明朝宦官沒掌握兵權,至少沒掌握全部兵權。明朝軍事上實行衛所制度,衛所軍權被中央掌握,魏忠賢雖訓練內操,但畢竟人數有限,所以能被崇禎一夕所滅;
而明朝的中央集權明顯強於唐朝,這種中央集權,使得國家政局以及社會的動盪明顯若於以前,加上明朝皇帝總體來說登基年齡都不小,宦官想要更換皇帝並不容易;明朝的文官政府的體制已經根深蒂固。明朝掌管司禮監的宦官和文官政府一直在明爭暗鬥,但是始終沒有佔過上風。
於是就出現一幕:皇帝一旦想對付某個宦官,權閹們就會立刻土崩瓦解。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是明朝的政治體制決定的。
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內閣+六部制(工部、戶部、吏部、禮部、刑部、兵部),行政權力基本出於內閣及六部,而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在行政上己經沒有太多的權力,最多就是精神象徵。
是明朝皇帝不想要權力嗎?
當然不是。明朝的政治體制有一個演變過程,朱元璋建立明朝,趁胡惟庸案後廢丞相官職,由皇帝一人獨行皇權與相權,後朱元璋感到力不從心,便設定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當時的內閣只是皇帝的顧問,經過逐漸演變,內閣權力逐漸增大,內閣首輔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之後文官治國逐漸成為明朝的治國思想,而文官則形成了文官集團,到了明孝宗時期,皇帝己經無法左右內閣和六部的意見,皇帝為了奪回權利,不惜對內閣及六部不聽話的文官大肆屠殺,但偏偏明朝的官員不怕死,皇帝殺了一批,又來一批不聽話的,重複幾次,皇帝也心灰意冷,乾脆不理政事,深居宮中,而權力還是文官集團那,所以萬曆皇帝可以幾十年不上朝,但朝政依然有一大群文官在處理。
而明宣宗時期創立的司禮監(宦官)則是做為內閣與皇帝交流的中介,開創了宦官專權的大門,宦官掌權後,權力直接來自皇帝,而宦官也無法改變內閣+六部的制度,宦官要專權也只能把靠近自己的文官調到內閣及六部職位上,卻並不能自己把控這些部門,連皇帝都奪不回的權力,宦官當然也奪不回。
宦官的權力來源於皇帝,之所以不能威脅皇權,是因為有這些不怕死的文官集團掌控內閣與六部,並與宦官相抗衡,任一方都不能吃掉另一方,維持相對的政治平衡,而皇帝則是文官與宦官這對天平的砝碼,皇帝押哪邊,哪邊則勝利,所以只要文官集團存在,宦官就無法動搖皇權。
回覆列表
最近正在看明史,明朝宦官們格守一個他們自已的稱謂“咱家”,他們以皇家家奴自居,他們明白與帝王的供生和伴生關係,他們的對手是文官集團。所以不管是劉謹還是魏忠賢等人雖然做事偏激,但不得承認他們沒有突破底限,在權力鬥爭中失敗後被殺也沒有讓帝王受到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