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看雲起於此時

    第一、新的一年,起碼要有個工作做做,不要在延續失業、下崗、無所事事、沒有收入、沒有尊嚴的痛苦了,工作是人生透過勞動獲得經濟收入,從而養活自己、養活家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了,這是新年最大的、最重要的希望了;

    第二、希望年邁的老母親可以健健康康的、快快樂樂的好好活幾年,有媽在,就有家在,不管兒女多大了,有個老媽照顧著、呵護著、疼愛著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老媽媽健康長壽,其實就是做子女的最大幸福了;

    第四、希望自己能夠自給自足、在還沒有出現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新的成績,能夠為社會做出新的貢獻,也為能體現自身價值發揮餘熱;找個稍微靠譜的事做做,不論收入多寡,不論條件好壞,總能度過空虛無聊、百無聊賴的空倉期、徘徊期、鬱悶期吧:

  • 2 # 生井先生

    活成我喜歡的樣子!

    徐靜蕾曾經發過一條微博:為什麼我們要被教育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姑娘,而不是一個被本人喜歡的人?

    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想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卻受到外界諸多的干擾和誘惑,不知不覺地變成了一個習慣討人喜歡的人。城市的燈紅酒綠,街邊的喧囂繁華,歲月總是苦寒相逼,時光總是轉瞬飛逝,加上生活瑣事日積月累的消磨,自己早已不再是自己。

    小時候父母總會提醒我要努力學習,將來找一份好工作,跳舞,畫畫,音樂之類的,這些統統都沒有機會學,除了沒錢之外,還有家長們的諄諄教誨:學這些有什麼用?又不能當飯吃,認真讀書寫字才是硬本事。

    十多年的讀書生涯,我都在為升學而努力,上了大學又為獎學金助學金奮鬥,根本談不上培養個人的興趣愛好,除了經濟條件有限之外,更多的是要做家人心中的“好孩子”,老師心中的“好學生”,別人心中的“好姑娘”。

    工作後為了早日升職加薪,我便整天埋頭苦幹,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有過無數次換工作的念頭,都被迎面而來的房租和生活費打消。朋友圈天天有人曬美食、逛街、購物、旅遊,好生讓人羨慕,於是自己也開始各種曬,而且每次發之前都會糾結很久,生怕自己發的東西沒人點贊,沒人迴應,還因為發了一些不宜讓領導看到的東西,被領導瘋狂訓斥,罵得狗血噴頭。從那以後,發朋友圈便成了我心裡的一種負擔。後來我辭職滾了,朋友圈才得以解放,但終究也不怎麼發了。

    得益於辭職後的空閒,我回顧了一下自己的過去,不是在為別人而活,就是在為存在感而活,“我”早已不知去向。“我”去哪裡了?“我”想要什麼?……繼續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讓人羨慕的人?眼睛離不開手機的人?天天追劇的人?……都見鬼去吧!

    於是我開始放下手機,把刷抖音、刷微博、刷朋友圈的時間拿來鍛鍊、學習、看書、旅行……不打擾別人,也不被人打擾;不再為存在感而發朋友圈,也不再在為別人的評價而喜怒無常,心境變得平和淡然——沒錯,這就是我喜歡的樣子——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自由無拘,灑脫無畏。

    其實,中國古代很多文人就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他們之所以留名青史,不只因為他們的成就,還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獨樹一幟的人生,堅持一生地活出了自己。即便現在翻開歷史再看他們的生活,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他們那迎風招展的姿態。

    “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就是陶淵明想要的生活。原本他也像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樣有著遠大抱負,二十幾歲懷抱著救世理想考上了公務員,進入了官場。然而,這個本身性格就耿介剛直的人,在魏晉南北朝那個政治混亂的年代,被官場上的爾虞我詐碰得頭破血流。中年時期便他毅然決然地辭官還鄉,永遠告別了職場。不為五斗米折腰,一生嚮往田園山水之樂的他,終於過上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自在而淡泊的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生存壓力、他人眼光、物質追求中,把大把的時間拿去與生活周旋了,當回頭看時,卻發現眼前的苟且荒蕪了多少美好的歲月,錯過了陪伴親人的最好時光,也錯過了關照自己的最好時光。

    雖然每一個輾轉難眠的夜晚都在問自己“這是你喜歡的樣子嗎?”,但當清晨的Sunny照進窗臺的一剎那,昨夜的悵然若失便煙消雲散,於是又屁顛屁顛地跟生活說聲早安,繼續昨天的人生。很多人都是這樣,晚上思考人生,早上放棄治療,而要想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但要跟隨自己的內心,還要付諸行動,並持之以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料作物中,油菜籽的出油率要比大豆高,為什麼全球大豆的產量要比油菜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