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泉語飛花
-
2 # 致遠星的淪陷
一個遊牧民族,四海為家,有草的地方吃草,有水的地方喝水。。。。如果這地方已經是別人的了,那就搶! 搶不過怎麼辦?立即逃命,去找下一個!。。。。他們的書寫歷史?嘿嘿,哈哈!
-
3 # 楊周彝
你管閒事管到阿拉伯歷史學家那裡去了。先管好自己的工作,收入,婚戀,住房吧!不要吃飽了撐的,“各人不掃門前雪,偏管他人瓦上霜!”
-
4 # TangHS679
阿拉伯帝國(阿拉伯語: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中古時期時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之為“大食”,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阿拉伯帝國曆經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
阿拉伯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裡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亦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為與當時世界大國唐帝國進行領土爭奪,集中全國發展軍事水平。710年,軍事實力大體趕上吐蕃。由於重視軍事而忽視經濟發展,導致農業發展落後,內部農民起義不斷。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無力東進。1258年,阿拔斯首都巴格達被大蒙古國的西征統帥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國滅亡。
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發展程序,在中世紀的歷史上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1]7世紀中葉起,唐代文獻已將阿拉伯人稱為多食、多氏、大寔等。倭馬亞王朝時期,因為旗幟尚白,所以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2]阿拔斯王朝時期,因為旗幟尚黑,被稱為“黑衣大食”。[3]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
歷史
出走創國
主詞條:穆罕默德、伊斯蘭教
狹義的阿拉伯民族是指源於阿拉伯半島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的遊牧民族,不論是根據猶太教的《聖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的記載,都認為他們和猶太人有血緣關係,語言分類中也同屬於閃含語系。原來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中的以家族為基礎的部落。
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的混亂以及拜佔廷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透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葉門的交通樞紐,商業城市麥加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
穆斯林認為是在公元610年開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隨著傳教逐漸公開,伊斯蘭教徒先從貧民開始增加,後來甚至一些商業貴族家族成員也加入進來,並引起以倭馬亞家族為核心的麥加統治集團的關注。為了自身的統治利益,倭馬亞等貴族開始對穆罕默德進行迫害。
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遷往雅特里布城。伊斯蘭教稱這一遷徙事件為“希吉拉”(舊譯“徙志”)。雅特里布亦因穆罕默德的到來而改名為麥地那·納比,意為“先知之城”,簡稱麥地那。17年後確定,希吉拉為伊斯蘭教紀元,並以遷徙的那一年作為阿拉伯太陰曆的歲首(622年7月16日),即伊斯蘭教曆元年元旦。[4]
帝國形成
主詞條: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到麥地那後,穆罕默德成功地調解了該城原有部落間的各種爭端,建立了更高的威望。待到時期成熟,便將計劃付諸社會實踐,以麥加的穆斯林遷士和麥地那輔士為基本力量,組建起穆斯林公社烏馬(Ummah ),並定伊斯蘭教原則制定憲章,作為處理內部和外部事物的準則。穆斯林相信,為了防範麥加方面的威脅及保護新生政權,穆罕默德受到真主的授權指揮烏馬公社,並以自衛性戰爭方式反擊。
-
5 # 乘風歸入
政教一體化的國家歷史就沒有嚴謹的何來的客觀?他們用宗教來統治國民,而宗教都是人臆想出來的東西。你說國家政權跟這些想象出來的東西整一塊他能嚴謹的了麼?
回覆列表
感覺他們不會怎麼記載歷史,因為宗教,不能有太多的世俗歷史,不能讓世俗人物影響宗教權威,所以連祖宗都不能有,連個與世無爭的佛像都是炸了,怎麼會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