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屋公子

    答案:不是。

    周文化和商文化並不是截然對立的,實際上很大程度還是繼承。孔子自己不是說了嗎?“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漢書》也說“周因於殷,尚文”。周朝所謂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至少侯、伯、子、男四個是從商代延續下來的,周代的文字更是直接繼承的商代。

    同時,周文化比商文化肯定又是進步的,最典型的就是人牲制度。去過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的朋友都知道,殷墟到處都是白骨森森的祭祀坑,這些都是被俘虜直接殺掉給鬼神享用的人牲。而周代遺址中就非常罕見了,而是用木陶人偶代替了。孔子還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又怎麼會接受活人祭祀呢?

    所以,綜合來看,周文化就是商文化的2.0版。還有重要的一點,孔子所處的是一個氏族解體的時代,世俗政治和人本主義顯得越來越凸出,這與重鬼神的商代形成本質區別。那麼孔子選擇更理性更先進的文化傳承,又有什麼好非議的呢?劉邦是帝堯之後,難道能繞過秦文化去提倡堯舜之道?

  • 2 # 混沌大世界

    孔子說:吾從周,是相對老子的吾從商,商周的區別在哪,是從原始氏族部落聯盟向分封的諸侯國過渡,是從原始打獵採集生活方式向純翠的農耕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從更多關注人與自然到更多關注人與人,所以老子講天道,在老子看來,人道要依附於天道,而孔子講人道,以人為本,而且從孔子以後,我們就更多的講人道,天道次之。講人道是因為農耕的生活方式能養活更多的人口,人多了以後,人與人更多的竟爭,人與人的關係就高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了,人的關係弄不好會動亂,大家都沒好日子過。

    我們又是一個大一統的民族,人口一直最多,中原大地上的人口密度一直很大,人與人的關係處理不好就會分裂,為了維護統一,所以就獨尊儒術,講和諧,這也是孔子學說得以延續的原因。

  • 3 # 逆襲的諸行無常

    其實《論語.八佾篇》中所記這句話已經給出了答案,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老夫子之所以“吾從周”,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周監於二代”,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鬱郁乎文哉”。

    關於“周監於二代”,朱熹在《論語集註》裡面引用程頤的弟子尹彥明先生的話,“尹氏曰:三代之禮至周大備,夫子美其文而從之”。就是說夏商周三代,以周朝的禮儀制度最完備,孔子讚美它的豐富完備,從而遵從、推廣它。

    “鬱郁”,豐富、繁盛的意思。邢《疏》中這樣註釋(宋真宗,公元999年, 大儒邢昺奉詔撰《論語》、《孝經》和《爾雅》諸疏,後世稱“刑疏”):“鬱郁,文章貌。言以今周代之禮法文章,回視夏商二代,則周代鬱郁乎有文章哉。周之文章備於二代,故從而行之也。”“文章貌”指的就是禮的本質和條文齊全,也就是文與質平衡,無過,亦無不及,就是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用周代的禮法文章與夏商兩代相比,更加豐富、繁盛。所以孔子會說“吾從周”,也就是遵從周禮。

    在商周時期的人是非常重視天命,殷商被周朝推翻,在時人看來就是天命從商人向周王的轉變,周王成為天下共主,是得到天命的認可的。“天命不可違”,這不僅是周人會接受,商朝、夏朝的遺民都會接受這種變化。而且周朝最大的變化在於分封制的真正建立,包括商、夏王族都被分別分封在杞國和宋國,分封制的建立在當時而言是社會制度的進步,也確保了周王朝八百年的江山。所以對於自已認為的先進文化的代表---周文化,孔子有高度的認同感也是必然的,而且其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復周禮,其目的就是為了國泰民安。

  • 4 # 藍本動漫

    首先明白孔夫子之類的殷裔是誰的血脈?他們將繼承帝王權益的最高祖宗是誰?難道僅僅是殷商之後那麼簡單嗎?

    顯然歷史真相不是這樣只有殷信仰吧?需要知道那可是黃帝一脈相承的帝王權益後繼,乃一個太極血緣生出兩個儀表容納,明白了這個易理之後,就會明白在周的統治下去的期間,孔老夫子為代表的殷裔,會不會造反而不講義氣呢?

    問題的關鍵是在殷朝統治下去的時期,周室一脈可是代代奉獻各個殷王此一事實吧?至於為何最後能夠造商紂王的反,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也正好說明一個太極血緣關係兩個儀表容納的機制,就是為什麼孔老夫子之殷裔們,只能明白裡從周而暗地裡從殷,才是這個月最準確的真實答案。

    不然,何來儒家理論學說的真諦?顯然這絕不是數典忘祖之事,恰恰相反的是這個祖應該是黃帝老祖,否則血緣後繼者才是真正的忘祖+不孝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能貼全車身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