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白詞清
-
2 # 石門紅葉滿山谷
好深奧的問題。這是一本1941年首次出版的書,作者美籍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思想家艾瑞克.弗洛姆【1900——1980】。
這是一本心理學著作。
二戰後的西方世界,西方青年,被稱為【迷惘的一代】,
他們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的血腥,殘酷,經歷了宗教般的狂熱和殺戮,他們脆弱的神經無法在和平時代松馳下來,獵殺動物,血腥的打鬥,毒品,性,充斥其中,懷疑一切信仰,在經歷過混亂的迷途後,他們重新反思自身的存在狀態,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扭曲的靈魂需要重新排列組合。
海明威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曾親歷二次世界大戰,並在戰後寫出大量標誌著迷惘一代的作品,如《乞力馬紮羅的雪》等,有關於人與自然的精品《老人與海》。
海明威最終用雙筒獵槍打暴了自己的腦袋,如同他筆下的人物一樣。
《逃避自由》,正是在這樣背景下的作品。
描述了現代人【西方】處於自由與孤獨的兩難境地。
要自由,卻逃避,矛盾重重。
講述了人不斷爭取獲得自由後,卻又不斷髮生異化,逃離自由的心理機制,進行了深層解析和批判。
哲學,心理學,如同身披鬥蓬的傳教士,神秘而又深奧。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現代人的處境卻是被給予許多自由選擇絕大部分非本願的事,連內心的夢想大概也是長久以來家庭教育社會等外因影響促發的結果。
一個所謂能適應社會的正常人遠不如一個所謂人類價值角度意義上的精神病症患者健康。前者很好地適應社會,其代價就是放棄自我,以便成為別人期望的樣子。……相反,精神病症患者則可以被視為在爭奪自我的戰鬥中不準備徹底投降的人。——埃裡希·弗洛姆
《逃避自由》這本寫在七十多年前的心理學著作,其深刻觸及人類精神本核的解析,穿透時代的阻隔,對於現代人依然具有振聾發聵之警示作用。
當代人獲得越來越多的物質和人身自由,卻在這種放任中缺乏了歸屬感和安全感,於是向某種團體或者權威妥協放棄部分自我和犧牲部分自由代價以求得認同肯定,來重新獲得整體歸屬感和安全感。
這就是焦慮孤獨的現代人“逃避自由”的精神困境生存狀態。
我們自由的假象一般人毫無所覺不會深究,看透而克服這種困境的人必定是內心強大自由的人,因為身處社會環境非個人所能改變,只能訴諸精神的自由來獲取幸福。
把幸福而不是自由作為人生終極追求,那麼一些束縛自由的枷鎖並不會使人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