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周說宋

    首先,清朝皇帝每天只吃兩頓正餐,早上一頓,晚上一頓。

    康熙批評漢族大臣不會過日子,他說:

    爾漢人一日三餐,夜又飲酒,朕獨一日兩餐。爾漢人若能如此,則一日之食可足兩食,奈何其不然也?

    你們漢人一天要吃三頓飯,晚上還要喝酒,真是太浪費了。我身為皇帝,一天才吃兩頓飯,你們漢人如果向我學習,一定能節省很多食物,所以你們幹嘛不向我學習呢?

    康熙說這些話的時候,絕大多數華人已經從一日兩餐完全過渡到了一日三餐,上至高官,下至小民,只要家有餘糧,莫不一日三餐。可是康熙卻標榜自己仍然一日兩餐,真相是不是這樣呢?

    表面上看,康熙確實是每天只吃兩頓飯。不僅康熙,清朝所有的皇帝都是一天兩頓飯:

    上午9:00左右,御廚按時給他們做好早飯;

    下午4:00左右,御廚照例為他們送上晚飯。

    在這兩頓飯之外,皇帝們每天都要加餐:凌晨上朝的時候,讓寢宮的嬪妃供應早點;傍晚加班的時候,讓值班的太監供應夜宵;其他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皇帝餓了或者饞了,都可以讓人專門為他去做各種各樣的飯菜和點心。

    用清朝宮廷的術語來講,皇帝上午9:00和下午4:00吃的才叫餐,其他時間吃的不是餐,而是“泛索”。如果算上泛索,康熙每天至少吃四頓,比他所批評的“爾漢人”浪費多了。

    其次,清朝皇帝吃飯時,無論正餐還是泛索,都有人負責嘗菜,每樣飯菜都要嘗一口,然後才能讓皇帝吃,這是為了檢驗飯菜中是否有人下毒。

    清朝以前,一般都是宮女負責嘗菜,例如宋朝宮女當中有一個名叫“尚食”的職位,就是專門負責替皇帝嘗菜的。到了清朝,卻是太監替皇帝嘗菜。這主要是因為清朝宮女數量銳減,而且清朝皇帝對宮女的信任不如太監。

    再其次,清朝皇帝每年都天吃一頓憶苦飯。

    每年農曆八月二十六,清宮裡從太后到皇帝,從皇帝到皇后,一律素食,用生菜葉子裹著白米飯吃(類似現在東北的菜包飯,但沒有肉)。這是為了紀念清太祖努爾哈赤,據說努爾哈赤起兵侵略明朝時,有一回軍糧短缺,只能吃樹皮和生菜。

    最後我們再看看清朝皇帝在正餐時都吃些什麼好東西。

    咸豐十一年臘月三十,也就是這一年的除夕,剛即位的同治皇帝進膳,選單是這樣的:

    萬年如意大碗菜四品:燕窩萬字金銀鴨子、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鍋燒鴨子、燕窩意字什錦雞絲。

    懷碗菜四品:燕窩溜鴨條、攢絲鴿蛋、雞絲翅子、溜鴨腰。

    碟菜四品:燕窩炒爐鴨絲、炒野雞爪、小炒鯉魚、肉絲炒雞蛋。

    片盤二品:掛爐鴨子、掛爐豬。

    餑餑二品:白糖油糕、如意卷。

    燕窩八仙湯一道。

  • 2 # 鴻涵先生

    三水來給您回答這個問題。

    清朝皇帝吃飯非常的講究,根據《清宮檔案》中記載。皇帝每天自己吃的食物,都是要耗費大量物資的。首先盤肉22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鴨三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蘿蔔六十個、包瓜、冬瓜各一個,培蘭六斤、蔥六斤、醬和青醬各三斤,醋兩斤,玉泉酒四兩,餑餑八盤,每盤30個,乳牛50頭,每頭牛日產乳2斤,乳油1斤,茶葉75包等。

    清朝皇帝一頓飯的標準是120道菜,要擺三大桌,此外還不包括點心、主食、果品,一頓飯最少要花費200兩銀子(慈禧),換算到現在一頓飯要30000多塊,(當時按照一兩銀子可以買170斤大米計算,可能不準確,各位看官將就著看吧)

    “擺譜”一詞就源於清朝皇帝吃飯,指的就是擺菜譜,每道菜都要將廚師的名字、菜名擺放到菜品前,如果吃出問題就要追責!這些御廚們也都是提心吊膽的做飯啊!

    飯菜講究,那麼餐具就更講究了,全部都是金銀器和上等的烏木,玉器,象牙等奢侈品製作的,可見皇帝吃飯是多麼奢侈了!

    皇帝吃飯第一口飯菜都是現由侍奉的太監或宮女先嚐,怕有人下毒,而且皇帝吃飯不允許只吃一道菜,哪怕喜歡吃也不能吃完,這是宮裡的規矩,皇帝吃飯時,一人坐主位,其餘人全部站立在兩旁,等著皇帝封賞,不論喜不喜歡吃,都要裝做非常好吃!

    簡單的介紹了一下清朝皇帝吃飯,希望回答能夠讓您滿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隱記憶的提取過程叫啟動,那麼如何啟動內隱記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