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兵器研究所

    對於唐宋時代弓弩射程和弓力的記載是散落在不同史料裡的……

    先說唐代啊!

    按《唐六典》記載,弓之制有四:一曰長弓,二曰角弓,三曰稍弓,四曰格弓。(其中,今長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騎兵用之;稍弓,短弓也,利於近射;格弓,彩飾之弓,羽儀所執。)弩之制有七:一曰擘張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單弩,四曰大木單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遠弩。箭之制有四:一曰竹箭,二曰木箭,三曰兵箭,四曰弩箭。

    但很遺憾的是,沒記載弓力的資料。唐代史料裡提及弓力的只找到一條“引弓二百四十斤”。唐代一斤大約660克,也就是要引弓158公斤。第一,這這個弓顯然是指弩,第二,這是挑選壯士的標準,不是每個人能達到的。

    至於弓弩的射程,也要分為訓練射程和實戰射程兩種。比如《通典》中記載,唐朝軍隊中“臂張弩中三百步,步戰用之;馬弩中二百步,馬戰用之。”

    而《新唐書·兵志》記載,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諸軍招收弩手,“凡伏遠弩自能施張,縱矢三百步,四發而二中;擘張弩二百三十步,四發而二中;角弓弩二百步,四發而三中;單弓弩百六十步,四發而二中:皆為及第。諸軍皆近營為堋,士有便習者,教試之,及第者有賞。”

    古代五尺為一步,一步為兩跨,大約1.5米左右。所以單兵弓弩最大訓練射程是450米,最小理論訓練是240米。

    但實戰射程就要近多了,按《通典》記載,“其弩手去賊一百五十步即發箭,弓手去賊六十步即發箭。”也就是說,唐軍弩手的額定殺傷距離是225米,而弓手的額定殺傷距離是90米。

    到了宋代,因為沒有唐朝那樣精銳的騎兵,所以對弓弩更為重視。因此宋代對於弓弩的記載相當多。

    比如北宋仁宗時制訂的《禁軍選補法》:“凡入上四軍者,捧日、天武,弓以九鬥(弓力約68.36公斤),龍衛、神衛,弓以七鬥(約53.17公斤);天武,弩以二石七鬥(約205.09公斤),神衛,弩以二石三鬥(約174.71公斤)為中格。”選補班直(相當於近衛部隊)的要求標準更高,“弓射一石五斗(約113.94公斤),弩蹠三石五斗(約265.86公斤)”。

    南宋寧宗時,選拔精銳士兵的標準則為穿著甲冑後,“射一石(約75.96公斤)力弓,三石(約227.88公斤)力弩為上等;射九鬥(約68.36公斤)力弓,二石八斗(約212.69公斤)力弩為次等”。

    南宋孝宗時,弓箭手在六十步(約93.6米)開外射8箭,射中5箭為合格。

    南宋光宗時,對殿、步司諸軍的要求則是,“弓箭手帶甲,六十步射一石二斗力(約91.15公斤),箭十二,六箭中垛為本等(應有的,即指合格);弩手帶甲,百步(約156米)射四石力(約303.84公斤),箭十二,五箭中垛為本等”。

    但跟唐代一樣,以上都只是訓練射程。考慮到,當時宋軍的敵人遼、西夏、金都有重灌騎兵,所以宋代弓弩的實戰射程要近得多。

    比如南宋名將吳璘創立的“疊陣法”:“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弓,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敵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併發;次陣如之。”

    也就是說宋代是150米用弩,105米用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池不是帶電嗎,那它為什麼不會吸引輕小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