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90722948954

    《儒林外史》以似是儒人又非儒物的王冕開頭,作者也說這是個楔子。而第二回首先登場的是申祥甫,可能讀者大多已經忘了申祥甫是誰了,咱們這裡說說。

    申祥甫這個人大約只在第二回活躍過,到第三回只出現了一次,後面第七回出現就死了。這也是《儒林外史》裡對眾人的寫法, 眾人如卷軸畫一般,登場下場,如同演出。

    第二回一開頭,說山東汶上縣薛家集。那時成化末年,正是天下繁富的時候。明代的繁富,也就是當時“繁富”吧。新年正月初八日,集上人約齊了,都到庵裡來議“鬧龍燈”之事。庵就是觀音庵,有三間殿宇,還有十多間空房子,很小。到了早飯時候,為頭的申祥甫帶了七八個人走了進來,在殿上拜了佛;和尚走來與諸位見禮,都還過了禮。拜佛互相敬禮,申祥甫看起來很正常。

    但是接下來申祥甫就原形畢露了。申祥甫向發作和尚道: “和尚!你新年新歲,也該把菩薩面前香燭點勤些!阿彌陀佛!受了十方的鈔錢,也要消受。”又叫 “諸位都來看看:這琉璃燈內,只得半琉璃油。”指著內中一個穿齊整些的老翁,說道: “不論別人,只這一位荀老爺,三十晚裡還送了五十斤油與你;白白給你炒菜吃,全不敬佛!”諸位看到這裡怎麼想?先對和尚說,然後對諸位說,再對老翁說,活脫脫一個尖酸刻薄的形象。出場三句話,所有人都說到了,抓著理不放。關鍵是,早起來琉璃燈內只有半琉璃油,這很正常啊,畢竟點了一個通宵了。而且其實申祥甫並沒有追究下去,然後和尚給眾人泡苦丁茶喝。

    接下來很有意思,眾人是到觀音庵來商議“鬧龍燈”之事的。荀老爺先開口道: “今年龍燈上廟,我們戶下各家,須出多少銀子?”申祥甫道:“且住,等我親家來一同商議。”一同商議,為什麼不一同到觀音庵呢?這是為他親家吹捧啊,還隱隱的自吹了一下。

    後面寫到村裡辦學堂,就在觀音庵裡,荀家出的錢最多,差不多一半。請的先生是周進。申祥甫出場了,他拿出一副藍布被褥,送周先生到觀音庵裡歇宿。送周進的被褥雖然只是藍布的,但畢竟送了。

    接下來,王舉人到學堂避雨。然後嘮嗑的時候,王舉人說自己做夢夢見荀玫中了進士,這荀玫還只有七歲。自這一番之後,一薛家集的人都曉得荀家孩子是縣裡王舉人的進士同年,傳為笑話;這些同學的孩子趕著他,就不叫荀玫了,都叫他“荀進士”。各家父兄聽見這話,都各不平。偏要在荀老翁跟前恭喜,說他是個“封翁太老爺”。把這個荀老爺氣得有口難分。

    這時申祥甫又出場了。申祥甫背地裡又向眾人道 :“那裡是王舉人親口說這番話!這就是周先生看見我這一集上只有荀家有幾個錢,捏造出這話來奉承他,圖他個逢時遇節,他家多送兩個盒子。俺前日聽見說,荀家抄了些麵筋、豆腐乾,送在庵裡;又送了幾回饅頭、叉燒包,就是這些原故了。”眾人都不歡喜。明明是王舉人說的,偏偏申祥甫說不是,申祥甫說這些都是周先生編的,還說周先生就圖荀家逢年過節多送些東西。搬弄是非對申祥甫有什麼好處呢?咱們只能說,醜人多怪事罷了。

    可到第三回,周進中了進士。汶上縣的人,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認識的,也來相認。忙了個把月,申祥甫聽見這事,在薛家集聚了分子,買了四隻雞、五十個蛋,和些炒米飯糰之類,親自上門來賀喜。周進留他吃了酒飯去。這不是申祥甫搬弄是非的時候了,他轉而巴結奉承周進了。

    申祥甫做為《儒林外史》第二個登場的,也是天下儒生的代表,尖酸刻薄、自吹自擂、喜好搬弄是非、對比他高的人又巴結奉承。《儒林外史》裡寫到的儒生,大多是以申祥甫為代表的,形象很不招人喜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名教師,在你的教學生涯中有過什麼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