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41275891326

    傳統舞蹈訓練上,一般認為,“大胯”要壓,“小胯”也要壓。

    左邊這位這種,腿成菱形的,通常認為是壓“小胯”,右邊這種,大腿接近一條直線的,叫壓“大胯”。

    小胯代表了“外開”的能力:

    就是這兩隻腳能不能站成180度。(芭蕾訓練中關於外開還要強調內側肌用力,臀部肌肉用力,縫匠肌用力,不是把小胯壓好就完了。這裡先只考慮壓不壓。)

    至於“大胯”,一般認為它代表下橫叉的能力:

    我猜她在縫鞋帶……

    如果說大胯重點在“開啟”,小胯重點在“旋轉”……藉助彈力繩,還有這種大胯小胯一塊兒壓的:

    換成外語:

    大胯小胯都叫青蛙趴Frog。都是練外開Turn out。

    ……好吧你們高興就好。

    (也有可能是我外語學得不好)

    總之,能得出一個結論:青蛙趴跟外開有關。

    但是……

    有個問題。這個動作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趴下去的。

    北舞高雲在《舞蹈解剖學》第二版中提到,有些學生就是小胯不開。探討了原因,是股骨前傾角的角度長得不對:(以下都不是《舞蹈解剖學》中的原圖……都是另找的……)

    這是從上面俯視的角度。重點就是標紅色的角。角的大小,跟外開能力有關。就是說,有的人先天就容易外開,有的人生來就容易內八。

    對於外開不好的,中國老一輩傳統就是壓壓壓。如圖:(疼!!!)

    作者說,小胯既然是骨骼形狀決定的,那麼壓了也沒用,反而會對膝蓋有損害,小胯不應該壓。

    壓小胯,只會對膝蓋產生過大的壓力而沒有實際意義。

    這種苦,真是沒必要吃。

    但是……作者話鋒一轉……

    喂!!!

    真桑心。因為遺傳不好,一輩子沒法學舞蹈了。(《舞蹈解剖學》中還提到,在少兒骨骼成型前,軟開度訓練能夠一定程度上影響骨的形態。所以可能是說,從小壓外開,或許下一代還有救。——我的個人理解)

    不過,幸好舞蹈解剖學不只有一本。

    我們來看另一本舞蹈解剖學:

    這是選自Dance Anatomy and Kinesiology (豆瓣)一書的插圖。

    翻譯:提高外開能力的幾個例子:a.改良版趴青蛙。b.傳統趴青蛙,姿勢不對。c.躺青蛙。

    這個插圖前面,還有一段話。

    節選的簡單翻譯:

    專門的柔韌、力量訓練和特定的技術,能讓更多的舞者外開顯著改善。比如,A方法能夠促進股骨從髖關節開始旋轉,同時不像B方法那樣對腰椎產生過大壓力。B方法如果強制把腳向下壓,還會對膝蓋壓力過大。如果舞者使用A方法太不舒服,那麼也可以考慮C,C是一種用重力幫助而且更柔和的方法。

    總結:兩本《舞蹈解剖學》都認為,小胯不能壓,特別是不能用外力強壓。在Karen的書裡,作者推薦以下面這種方式代替傳統的壓小胯:

    嗯大家記住了嗎。

    我表示我就是為了這張圖才寫前面的一大堆的。

    ———————————呃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歷史上有哪些不出名,但是很有趣的皇帝?他們都做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