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婧如水761

    我推薦《天生非此》,因為這本書是英國國民心理學家所寫,主要是立足於兒童和父母的養育關係,我覺得看完以後還挺有啟發的。

    在這本書中,詹姆斯同時融合了自己作為心理學家的職業經歷和許多明星、名媛的故事,深入淺出的闡述了兒童成長的過程和家庭的密切關係。這本書依託科學原理和許多例項,不僅讓人覺得結論真實可信,而且對如何教育孩子有指導意義。

    那麼這本書到底講了些什麼內容呢?

    詹姆斯從“後代斯德哥爾摩現象”入手,分析了“後代斯德哥爾摩”現象是怎樣發生的,告訴我們養育孩子的“法門”。他主張要做到從“個人—成人——孩子”的模式切換,教我們運用“我很好,你也很好”、“愛的炸彈“”等方式去理順自己和孩子的關係。

    01 一個現象: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1973年8月23日,兩名劫匪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挾持了六名人質。人質被解救後,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其中一名人質還愛上了一個劫匪,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就是著名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詹姆斯在這本書中,用斯德哥爾摩現象來解釋孩子和家庭的關係,提出了“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這個詞彙。

    他強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依賴父母。所以,他們往往會迎合父母的期望,這就導致孩子們會有意或者是無意的模仿自己的父母,變得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我們以為這是因為遺傳,但實際上是親子關係在發生作用。

    02 一個原理:“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是怎樣發生作用的呢?

    詹姆斯認為:我們透過言傳、身教和身份認同影響孩子。人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而這面鏡子發揮作用,是因為自己本身的言語、行為和價值觀,影響到了孩子。此外,虐待和關愛也會影響到孩子,這種影響有點類似創傷後遺症,因為不斷的在孩子的腦海中重複從而加深。

    在這本書裡,詹姆斯從孩子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講述了父母對他的影響。他運用了大量的資料和心理學案例,提到了產前心情大起大落的母親對胎兒的影響;闡述了孩子在三歲之前不要更換照料者,並且照料者要對孩子有所迴應的重要性。

    詹姆斯還特別強調:孩子出生的順序,性別和父母對孩子的寵愛程度,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這也迴應了為什麼許多名人,都是家中的長子或長女。因為,作為第一個孩子,他們往往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和希望,父母的期許,隨著他們在和弟妹競爭中迎合父母的希望,讓他們有了更為成熟的領袖風格。

    03 一個建議:我們怎樣去教育我們的孩子?

    兒童關係心理學很有價值的一點就是可以讓我們透過從關係入手,去解決孩子方面的心理問題,或者說去反省我們在平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哪些問題、應該注意些什麼。

    詹姆斯提供了一個模式,就是實現從“個人到成人到孩子”的模式的一個轉換。

    這個模式是怎樣的呢?

    簡單的說,就是像成年人一樣客觀、冷靜的作為“局外人”去認識自己,然後再注意和孩子的相處中“糾偏”,避免不好的習慣或性情代代相傳。

    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養育而成長的,我們的身上不可避免的帶著父母在我們養育過程中所留下的那些烙印,這些烙印影響了我們的情緒或者是認知。如果不認真思考,有可能會代代相傳。 那麼如何具體的去和孩子相處呢?

    《天生非此》提供了兩個很好的小技巧。

    1.我很好,你也很好

    我們很喜歡用自己的思維定勢,去下一個結論得出“我很好,而你不是”這樣的結論,將過錯歸因於其他人。 這本書教我們,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換一個角度去進行思考。對孩子的行為更深的去探究背後的原因,同時有一顆更為包容的心。

    2.愛的炸彈

    這個小技巧應該是作者詹姆斯所寫的另外一本書《愛的炸彈》中提到的,適用於三歲到青春期的孩子。 簡單的說呢,就是跟孩子明確一個相對固定的小小的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內,只要孩子提出的事情並不明顯超出常理,那麼就和孩子一起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種方法,容易讓孩子產生掌控感,對於父母和家人更有安全感,有利於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 2 # 也說教育

    胎教!就是最典型的一種兒童心理學。你說那胎兒還沒出世,不能言語,家長如何教育?就是應用的胎兒在母體裡也會有知覺和反應這一心理學,才有了胎教的說法。

    這種心理學,極大提高了孩子的安全感和母親對孩子的性格判斷,可以更早發現孩子的興趣天賦。比如我在懷孕期經常放音樂給孩子聽,讀唐詩三百首,孩子出生後一聽到音樂就不哭不鬧,才三歲就會背100首古詩。因此在5歲時給他報了個音樂培訓班,直到現在興趣還很濃,也是他們學校出名的音樂小王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骨粉隆鼻2年了,能取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