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拾部TV

    對於這個問題,拾部君有三點看法---

    其一,無論是何種產品,何種服務,何種文化載體,他們都是遵循著這樣一個“執行邏輯”的---先從所謂的“大明使用者”開始,也就是那麼一小撮喜歡嚐鮮,而且又具備能動性執行力的傢伙開始,他們常常會相聚到一起去討論各種可能性。而這也就是我們常言所說的“小而美”的圖景。

    放到動漫領域中來,我們可以窺見到的相似情形那便是,上世紀30-50年代左右的中國產動畫,其藝術造詣在世界動漫歷史當中可謂是熠熠生輝呢。

    但是嘛,一樣事物走向成熟和普及,那一定就會從高身段逐漸的向這個社會的平均喜好度去靠攏的。也就是我們常言說到的“市場化運營”,以商業營收為目的,滿足最能夠為自家帶來最為充沛收益的人群是,這樣的舉措就勢必會造就“藝術水平”的下降,使得早先進入到來的骨灰級腦殘粉心理受創。

    類比到動漫領域中來,那便是日本動畫在手冢治虫的推動下,從熒幕上的創作走向了TV連續劇這樣的低成本動畫的轉變。

    所以說,“相對低齡化”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上來講,也算是一種走向成熟的必然趨勢吧。

    其二,有否感覺中國產動畫的這一低齡化現象是要較比日本動畫來得更為迅猛呢?有這樣一種感知的緣由就在於“中國產動畫”片源的單一化情況之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當中,我們並無類似隔岸的“死火海”這樣面向青少年的動畫,也沒有類似今敏,宮崎駿,大友克洋這樣的面向追求高品質動畫創作的動畫。

    在國內動漫圈裡,我們能夠看到的就僅是諸如“熊出沒”,“喜洋洋”這樣的創作,所以給人的感覺那便就是“清一色的低幼”咯。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原因?在拾部君看來就是“文化限制”所趨導的,在很長一段時間當中,動畫這樣一種亞文化在國內成年人的認知裡頭都是妖魔化的存在,不僅限制了動畫創作的引入,也限制了國內相關題材的創作。長此以往,一個缺乏了競爭力的行業格局那邊就形成了開來,我們能夠看到的,商家能夠創作的,那也僅有寥寥可數的低幼向創作咯。

    其三,那麼動畫低幼向的趨勢轉變究竟何時能夠截止呢?在拾部君看來,那就要掂量一下動漫究竟能夠成為多大盤生意咯。如果體諒就只有那麼一丟丟的,作為娛樂類目的佔比也僅僅如同“馬球”,“登山”,“攀巖”這樣的小眾的話,那麼這種低幼向很快就會停止。

    但如果動漫並驗證成為了大眾不可或缺的娛樂內容的話,那麼就不好意思了,這種轉變將會持續的進行。不過也勿需擔心,在這種轉變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內容是會形成涇渭分明的界線的。

    面向低幼年兒童的小豬佩奇,面向青少年使用者的熱血動漫,面向少女少婦的霸道Quattroporte等等,雖說都同屬一個動漫類目,但卻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好幾個世界了。

    終上所說,“動漫低幼化”也僅會是歷史性的現象,勿需將過多的關注力投放到此處,去耕耘好自己可得的創作吧。

    關注【拾部次元】,每天都是嚴謹有態度的精彩推文。

  • 2 # 芥末ACG

    你是指觀眾低齡化,還是動畫人物低齡化?觀眾低齡化,我覺得每一部動畫都有它的受眾主體,像《妖怪手錶》這型別的就是子供向的動畫,多數收看的人是幼兒園,小學年齡段的。像四大長篇熱血的就是初中以上的人群,也可以說是全年齡的。像寒蟬這些我覺得可以歸為青年向了。

    至於動畫人物低齡化,有一部分阿宅是喜歡萌系的,所以製作公司會有些作品是萌兼治癒系的,像《今天來點兔子嗎》,在萌系角色中有一些是屬於合法蘿莉正太。

  • 3 # 橙心社

    二次元“低齡化”這個現象是近幾年才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我個人感覺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和當時的幾部現象級作品脫不開關係,還有就是現在的小夥伴們在網際網路發達的情況下接受面變廣了許多。

    曾經有一家網站整理過一個數據圖,在2015年的時候00後在宅圈佔了15.8%,95後佔了57.6%,90—95後佔了20.9%剩下的就是80後和更少的70後了,然後大家想一下自己再喊“天馬流星拳”的時候是幾歲,自己感覺二次元整個“低齡化”的時候是幾歲,然後回頭看一下自己曾經在自己身邊還熟悉的身影剩下幾個。

    可能真的是網際網路變發達了,也可能是動漫的影響力變得更加巨大了,在或者,可能是自己真的年齡大了吧。

    文:夏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在家手工做兔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