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飛春讀傳

    (薩鎮冰,1859.3.30-1952.4.10)

    薩老生於福州私塾之家,傳祖上是忽必烈之輔臣,色目人,後分為幾個分支散居中國,有的認蒙古族,有的認回族,有的認漢族。

    少時家貧,薩父曾將其寄於族叔家,10歲時在父親好友沈葆楨幫助下,入中國近代第一個海軍學校學習,叫馬尾船政學堂。之後作為清俯第一批出國留學的學生,到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留學。

    三四年回來後正好趕上李鴻章創辦水師學堂,所以進學堂當了教習。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就是為海軍而生的。

    薩公魅力所在

    當將軍時他與士兵同甘苦共工作,把手下士兵當兄弟,乘船上岸公幹,也不讓士兵為他划船,一次手下一個士兵為自己午睡時悄悄蓋毯,自己甚為感動,把女兒嫁給了這個窮水兵。他看中的是人品好,不是身外之物。

    還有一次,夫人得知他有病,大老遠從福州趕到山東威海,欲上戰艦探望,薩將軍當即阻止,令其返回。下面人說夫人駕到,好歹應該見一面。他斥曰:“此為何時?此為何地?怎能容許家人登艦?傳令告她,權當我已戰死,令其速回!”

    他妻子死後,自己終身再未娶,長期以戰艦為家。他曾對他的副職、冰心父親謝葆璋說,別人當管帶,打金鐲子給夫人戴,我把金鐲子打在軍艦上。

    作為海軍元老,他與載洵親王出訪歐美日,考察海軍、訂購軍艦、統一海軍管制,擔當海軍復興重任。

    然而,國運不昌盛,民國變幻大王旗,海軍一直在興建,從未有輝煌,自己一生側身海軍30年,“從未打過一場勝仗”,這薩老的晚年自謙,也著實讓人尷尬。

    (薩鎮冰書法)

    甲午慘敗,他為啥不自殺?

    然而,這並不影響他在中國海軍的地位,並不影響華人對他的崇敬,畢竟,一個人的能力再強,沒有一個強大祖國的舞臺,自己怎麼也無力迴天。蔣公抗日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仍然是抗日英雄。

    薩公是甲午海戰中活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將領。

    當時北洋水師幾近全軍覆沒,艦隊司令丁汝昌飲藥自盡,鎮遠號“亞洲第一”被日軍擄去成為日本戰艦,為防定遠號再落敵手,丁汝昌死前親手自爆了鉅艦。

    作為抗擊日寇的海軍將領之一,薩鎮冰也想效仿老同學丁汝昌以死報國,服毒自盡,但戰前奉命駐守偏島,戰後奉命安全撤回,他甚至沒有機會找到自盡的機會。

    在薩鎮冰的傳記中,作者引用一位西方人士對他的勸導說,一個人生容易,死也簡單,但死不是真正的勇士,面對恥辱、困難和未知的挑戰活下去,更需要勇氣。

    有人說他是北洋水師中唯一活下來,並最終見證新中國打退日美、收復漢城的人,因而當時他的自豪感幸福度,一般人無法體會有多爆棚,雖然那時他93歲了,仍然難抑興奮,慷慨而詩:“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潛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質疑聲:歷史跌變,為臣忠乎?

    以挑剔、調侃者曾對薩公提出這樣的質疑:他本是清廷武臣,以效忠皇帝,保家衛國為最崇高的價值觀,然而,他卻在辛亥革命爆發時,向革命軍妥協,以託病回鄉為由默許了屬下起義,最終投降革命軍,作為臣子,他沒有做“忠”。

    是的,這是事實,也是詭辯。

    如果都以死為忠,那“忠”字下面不應該是一個“心”字,而應該是個“亡”字;如果不看時務,不問事實,唯命是從,對一個以保家衛國、戍守領海完整的海軍來說,那就不應該打敵寇,而應該把大炮調過頭來,把炮口對準國內軍隊猛烈開火。

    相對國土完整、民不聊生,開歷史倒車的皇帝老兒算個毛,不打鬼子打自己人,薩鎮冰下不了這個手。不論辛亥革命還是軍閥混戰,薩鎮冰早就說過“不忍同室相殘”,誰想打誰打,老夫去矣。

    去幹啥?

    回鄉搞公益,建醫院、贈醫藥,向海外華僑募集善款,在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亂世之中,做一些實實在在、力所能及、真正惠民的微薄之事。這或許才是一個亂世衰國中,一個軍人釋放家國情懷的最好的方式。

    如今,在他幫助過老鄉的地方,還有鄉鄰為他建造的“長壽亭”。

    (福建南港長壽亭)

    歷史潮流滾滾,從同治首席海軍畢業生到新中國首屆全國政協委員,薩鎮冰每次歷史更迭都站在最正確的道路上,最終以94歲高齡笑看光復漢城,揚眉吐氣而逝,這何嘗不是目光如炬、智慧超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今的馬德里競技狀態低迷,是球員的問題還是西蒙尼的水平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