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顛一寺一壺茶

    油畫《開國大典》是油畫家董希文的一幅代表作,作品裡面有敦煌元素和畫家本人的生活經歷有直接關係。曾經有一段時間董希文和常書鴻在敦煌進行過長期的寫生,後來寫生稿還辦過一次展覽。這些寫生對他後期的創作產生影響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裡還有一段小插曲,下圖中的小姑娘就是常書鴻的女兒,從小隨父親一起敦煌寫生,少年時已經相當了得,一般大人畫三天的畫她一天就畫完了,而且畫的非常好。被稱為藝術神童,後赴美留學,歸國後師從林徽因先生,從而走上工藝美術設計之路。她就是後來清華美術學院的院長常莎娜

  • 2 # 深海愛人之魚美人

    很想了解、欣賞敦煌莫高窟的佛教文化和精美壁畫,可惜的是千里迢迢去了,話不算低的門票錢,只能在規定好的很短的時間匆匆忙忙參觀幾個洞窟。

  • 3 # 鄭國柱

    巨型油畫《開國大典》為什麼會融入敦煌元素?

    巨型油畫《開國大典》的由來

    油畫作品《開國大典》不是現場創作,也不是現場起了小稿,而是在1953年才完成。

    1952 年,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中國革命博物館前身)委託中央美術學院完成一幅巨型油畫 《開國大典》。 美院領命後,最終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美院教授、青年畫家董希文。

    董希文早年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後赴越南河內巴黎美術分校深造。1943年至1945年近3年時間在敦煌臨摹壁畫,1946年舉辦過“董希文敦煌壁畫臨摹創作展覽”,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時已在繪畫上有很大成績,創作過革命題材的《北平解放》《解放區生產自救》等作品。新中國第一次文代會上,他還受任為毛澤東、朱德畫像。

    董希文開始《開國大典》的創作準備工作。美院和館方提供了開國大典的電影資料片和一些攝影圖片資料,他覺得沒有一張圖片可用來做底稿。因為開國領導和廣場群眾不在一個足夠的圖景之中,應該把二者囊括在同一畫面中,才能體現開國大典所具有“人民勝利” 的偉大意義。

    所以,董希文決定打破寫實的限制, 按自己的理解構圖,在電影和照片資料中只取領導人的肖像和神態特徵。

    圖:董希文給學生上課

    董希文全身心地投入了《開國大典》的創作。他先畫了一個草圖,畫面左邊是多位領導人,右面是佈滿鮮花的廣場,佈局左實右虛,有領導人與廣場群眾一近一遠、一少一多的對比效果。

    為什麼要這樣構圖?

    他在給著名油畫家艾中信的信中這樣說:

    "這幅草圖試圖把天安門廣場的群眾場面和城樓上的國家領導人聯絡在一起,我認為不這樣不足以表現新中國成立這一歷史事件的宏偉氣概……"

    徐悲鴻、艾中信、江豐、吳作人、羅工柳等著名畫家對這樣的構圖也很是讚賞。

    他在草圖中將毛澤東右前側應有的一個大紅柱子抽掉了,闊大了廣場,整個畫面增添了氣勢。

    《開國大典》選擇了從天安門城樓向南看的角度,使得廣場及上空的碧藍的天空展現在觀眾面前。

    董希文在《開國大典》中,把西方的油畫技法與我們民族的審美觀結合起來,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及紅旗的海洋與藍天、綠樹形成對比基調,畫面熱烈明快;金黃色的菊花與藍天、白雲對比,點明瞭秋高氣爽的季節,風和日麗的天氣,又與黃色的燈穗相呼應,華貴富麗、燦爛明亮的歡慶氣氛。

    圖:董希文繪《開國大典》(油畫)

    彰顯獨特的民族形式

    《開國大典》畫中,強調了物體的固有色,減弱了隨光線、環境而異的西方畫法用色法,柔進了中國的工筆重彩繪畫技巧,融入了敦煌壁畫用色的特點,用碧藍、大紅、金黃組成基調,用藍、棕、綠調和。開國大典當日陰天,上午還下過雨,但畫作卻有“風和日麗”、“富麗堂皇”的效果,呈現莊嚴而熱烈的場面。

    圖:閻振鐸、葉武林繪《開國大典》(油畫)複製件

    運用碧藍、大紅、金黃組成基調,用藍、棕、綠調和,天空畫得乾淨利落,偌大一片面積都是一次塗好的。開國大典當日是個陰天,上午還下過雨,但董希文采用了“風和日麗”、“富麗堂皇”的效果來處理,從而傳達“莊嚴而熱烈的場面”。

    《開國大典》完成後,曾送到中南海請中央領導同志審查,毛澤東看後,點頭稱讚道:“是中國,是大國。”“我們的畫拿到國際上去,別人是比不了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巨型油畫《開國大典》融入敦煌元素,就是要彰顯我們獨特的民族形式,彰顯中國氣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加侖(黑醋栗)幾年能開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