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338748178
-
2 # 快樂的精靈0J
《石壕吏是》是杜甫“三吏”組詩中的一首,反映了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災難。該詩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押n韻;“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押u韻;“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押i韻;“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押n韻。“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也押韻。
《石壕吏是》是杜甫“三吏”組詩中的一首,反映了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災難。該詩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押n韻;“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押u韻;“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押i韻;“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押n韻。“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也押韻。
從整體上來看,這首詩韻腳的轉換,呈現出“平聲(村、人、看)一仄聲(怒、苦、戍、至、死、矣)一平聲(人、孫、裙,衰、歸、歡)一仄聲(絕、咽、別)”的參差交錯而整體平衡的格局,讀起來給人一種跌宕起伏、吞吐頓挫的感覺,這與詩歌內在情感意脈的進行是一致的。
前四旬是作者對“暮投石壕村”所見所聞的客觀平靜的描述,而在這平靜之中,實則深蘊著詩人強烈的悲哀與憤懣。這一點在兩個韻腳字上有著深刻的體現。比如,“村”其實是仄聲的“鎮”(有研究者考證,“石壕村”應為“石壕鎮”),“看”在中古音中有兩讀,既可讀平(原作者:朱子輝)聲,也可讀仄聲。也就是說,表面的平聲所展示的舒緩和平靜掩抑了內在仄聲的憂嘆和激憤。此外,從音韻學來說,“村”屬十三元,“人”屬十一真,“看”屬十四寒。仇兆鰲《杜詩詳註》認為這三個韻腳字“人、看可葉,村字未合”。王嗣爽《杜臆》也認為:“考古韻無此葉,乃其疏漏處。”這些說法不能說不正確,因為古體詩雖然可以鄰韻通押,但以一韻到底為常。比如“三吏三別”中,除這首《石壕吏》外,其他五首都是一韻到底。然而進一步仔細體會詩人在這裡的用韻,並試想,詩人暮投石壕村,行色匆匆,路途恍惚,驟然遭逢的又是“有吏夜捉人”。詩人心中一腔抑鬱不平之氣在聲韻上情不自禁地就表現出這般的騰挪跌宕,自不能以一般古體詩的合轍押韻來等閒視之。
接下來,隨著“吏呼一何怒”,詩人內心的不平和激切便如滔滔江水傾瀉而出。一連八句,伴隨著“老婦”痛切的陳詞和苦訴,詩人“窮年憂黎元”的情感可謂達到了頂點。最後一句“死者長已矣”,“矣”的短促急迫消弭在“長已”的浩歌長嘆之中,句勢雖急驟而猶緩,為下面痛醒之後的理性和冷靜開啟了先聲。值得注意的是,與上節平聲韻的細微變化一樣,在這一節中,仄聲韻腳字也多有變化。“怒”“戍”皆屬去聲七遇、“苦”為上聲七虞;“至”為去聲四寞,“死、矣”同為上聲四紙。在古體詩中,遇虞、真紙二韻也可以分別通押,但在這裡不可避免地也造成了聲韻內部的起伏。並且,這一節中除了仄聲韻腳的豐富變化之外,一聯之內的兩旬韻腳都用仄聲,這也是這首詩的一大特點。比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中的“怒”和“苦”、“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中的“至”和“死”等。明代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說:“五七言古詩仄韻者,上句末字類用平聲。惟杜子美多用仄……其音調起伏頓挫,獨為矯健,似別出一格。回視純用平字者,便覺萎弱無生氣。”除了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