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歐紹永

    從基礎知識開始

    自寫悟空問答以來,我的時間一直緊張,環扣一環。人吃飯總有些家務事要做,等整理好生活的事,就開始看書。從九年義務教育的教材來看,若不持之以恆,很難完成基本課程。特別是課本書後的作業,要寫大量的註釋,對識記字音、識記字形、詞語解釋、形近組詞、近義詞、釋義等基礎要做大量的筆記,加以鞏固;這樣才可以在閱讀中找到毛病。常見到很多提問,那有些提問是不加思考,隨口而出,就算答覆最好,起不到解決辦法。所以,個人之見,邊學邊鞏固課本教材,對自己是有好處的。象有些詞語造句或錯別字,在閱讀自媒體的文章一看就知,特別是生字,字的本義與引申義,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不然,一會兒在走馬觀花,曇花一現,不知那兒是好,又想看這邊故事,又想看軼事,其結果東一拳,西一腳,都沒學好。舉個例子,就說寫小說、故事的文體,它是文學的一種,看見別人寫得好,急於求成那是難以入願,基礎不牢,基本功沒練好,走都不會,能跑嗎?學習一項極艱苦又有趣的事,對人而言,看到枯燥無味,但樂在其中,樂在自己。自我從去年計劃,要在三、五年將初高中教材全部複習,但有時候不好心情就看大學教材,促使前後齊讀,但有的學過懂得的,一看而過,重點記好筆記。對於每天每月讀多少本書,未作記錄。因為,初高中教材有文言文,這個做筆記更加多,若疏忽,不易讀好。就說文言文裡常見的“於"字,用法比較複雜,如果沒有記筆記,很難把握理解或譯成現代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在”"對”“比”“到"等,當初我沒記錄,很難對比。如:餘將告於蒞事者。《捕蛇者說》(於,表示物件,相當於“對”)讀書人千萬假不得,你偷懶,它對你也懶,害的是自己。學習,我是沒有用時間去管它學多少本書,只要經過努力,將它弄懂為原則。

    我們每人每天閱讀了大量各種文體,因人而異,定位不同,觀點不同。生活中天天有更新,對於讀書有不有用,自己體會才知道。

    讀什麼書有啟發

    我讀這些教課書都有益處。助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說語文知識蓋天下,生活每天都會用語言交流,那怕你的想象、思維離不開語言,語言就是語文知識,它與人有著緊密聯絡,朋友之間、親戚之間、家庭成員之間等,說話的好壞就可以影響思想矛盾。我們在學習語文時,只要自己學好,保持良好的心態,對你的工作絕對受益。

    書,可以指引你方向。有些舊教材,你讀書時要用新眼光看問題,不要迷迷糊糊,大膽去思索考慮,漸學漸進,才有進步。

    雨後總見Sunny。黃天不負有心人,多一份勤奮,汗水不白流,只有播種,才有收穫。

  • 2 # 醉臥紅塵已是癲

    書乃精神食糧,是人生價值觀的引導者,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我讀書很雜,也不刻意去為某書而廢寢忘食,興趣來了抓著就看,有時臨時抱佛腳,有時想弄明白道理,我最大的愛好就是喜歡戰國以前的書籍內容,它是中國歷史書籍文化的總根。從那以後的書籍文化著作基本上是圍繞這一總根開發出來的枝繁葉茂。

    我看書籍從不懂得背誦,所以我的知識就是半瓢水在晃盪。有時一知半解,有時一無所知。我總感覺到我的腦子裡都是漿糊。不知如何是好!

    有時候看一本書籍,沒看完就戀上了另一部書籍。我是不是有點見異思遷。有時候在別人眼裡,我的思維方式不拘泥於一箇中心,往往是跳躍性的思維方式,所以別人感覺莫明其妙,而我還覺得很享受,這是別人所受不了的。

    總之我看書不拘泥於特定的書籍,完全以興趣喜好來決定看書的多少,反正我覺得對我都是有益處,我樂此不彼。

  • 3 # 把盞常聊

    書,在我眼裡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閒書,這類書主要用來放鬆、休閒,當然在閱讀時也可以增長不少知識。比如:封神榜、岳飛傳、金庸的武俠小說以及什麼養花種草、釣魚喂鳥等等等等。另一類則是思想性、文學性以及專業性強一些的圖書,透過對此類書籍的閱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啟迪思路和積累文化修養的目的。比如:王陽明的、魯迅的,也包括《明朝那些事兒》這種讓你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而知引發深思的書……

    現如今,由於手機的廣泛使用,大大方便了人們的閱讀。不僅沒了重量、攜帶的麻煩,也不受光線的限制。的確是一個可隨身攜帶的書屋。無論在哪兒,只要有時間,隨手掏出來便可讀書了。所以讀書的時間長了,讀的書也自然就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aptura錄屏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