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加法減法和等於

    坦克裝甲的厚度按照時間節點大體上是這樣的。一戰時期,坦克裝甲30mm左右被認為是重型裝甲了。在二戰時期,德國主戰坦克在早期時,前裝甲厚度在 30-40 mm (1.18-1.57 in) ,1940年則增加至45-50 mm (1.77-1.97 in) ,虎式坦克正面裝甲100毫米,其中鼠式超重坦克更是誇張,前炮塔厚220mm,側面裝甲,厚度為180mm。冷戰時期,則更多注重了機動性,研發對裝甲厚度的重視度不如操控性和坦克的速度。

    對軍事防護裝甲的打擊,從1860到1950年,是主要裝備於戰艦的穿甲彈。自1920年,因為反坦克的需要,裝甲彈的需求激增。AP(穿甲彈)小於20 mm口徑的被稱為典型穿甲彈藥,主要用於攻擊較薄弱的裝甲。 隨著科技的進步,ap彈的地位逐步下降,表現在海軍和反坦克基本不再裝備ap彈。ap炮彈的發射因為巨大的後坐力,對炮體要求很高,在二戰時期,隨著坦克裝甲厚度的不斷增加,ap彈工藝根據需要加以改進,表現為穿甲彈體較小,彈殼較大,主要是為了提高穿甲效能。二戰後,ap彈工藝進一步得以改進,甚至使用了貧鈾彈工藝。

    反坦克武器的革命,我覺得是在二戰時期反坦克火箭彈的應用 。1942年開發的M1火箭彈發射器長54英寸,重約13磅。M9A1的長度為61英寸,重約20.3磅,能夠在大約一百碼處穿透三到四英寸的裝甲。不過這些火箭彈通常不能擊穿虎式坦克的前部裝甲。反坦克導彈更是將反坦克武器推到新的高度,目前各國普遍裝備了反坦克導彈,攻擊距離在數公里,能有效打擊坦克目標。回顧歷史,坦克與反坦克武器就像矛與盾,不斷推陳出新。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戰後隨著反坦克導彈的出現以及高穿深的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出現使得坦克的攻防嚴重失衡,在60年代之前的坦克都還是使用均質鋼裝甲,但是攻擊能力不斷增強,但是裝甲不能無限加厚,所以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的坦克的裝甲都防禦都是抵擋不住反坦克武器的攻擊,主要側重點還是在火力和機動上,防禦基本上是放棄了的。不過隨著英國推出了複合裝甲,坦克的防禦能力終於有性質的提升。

    雖然二戰的虎王和鼠式坦克的裝甲現在看上去很厚,但是戰後的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對均質鋼裝甲的穿深都可以達到500毫米,而二戰時期最厚的裝甲是鼠式坦克的220毫米,所以戰後的坦克主炮是可以隨便擊穿二戰所有坦克的首上裝甲。而主炮對均質鋼裝甲的穿深能達到700毫米是正常的。所以現在的坦克的防禦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進行,所以均質鋼裝甲防禦是靠不住,只能另闢蹊徑從另外的角度來尋找防禦的方法。而美國在技術領先,研發出的貧鈾裝甲都防禦能力幾乎可以免疫自己主炮的攻擊

    而現在的裝甲一般都是在600毫米左右的裝甲,但是複合裝甲的防禦能力等效於900毫米左右,再加上外掛裝甲以及外掛反應裝甲的組合基本上等效於1000毫米的防禦能力,至少可以擋住穿甲彈的攻擊。而面對越來越重的反坦克導彈的壓力,現在的對策是給坦克加裝主動防禦系統,這類似於戰機在躲避導彈攻擊時投放紅外誘餌彈的做法,就是將導彈在機動坦克之前將它引爆。反坦克導彈攻頂最為致命坦克主動防禦系統

  • 3 # 中航666

    你大概是從上世紀60年代穿越回來的?那個時代炮彈發展速度遠超裝甲發展的速度,開始出現裝甲無用論。豹1就是這個理論下的產物,但後來隨著複合裝甲的誕生,裝甲又逐漸可以抵禦穿甲彈的攻擊了,現代主戰坦克裝甲等效都非常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行動》評價怎麼樣好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