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維新理說

    這個問題有點唐突,如果想讓別人有話好好說,那就應該把問題再細化一下,你可以這樣問:請問你12——16歲是如何度過的?

    我為什麼要糾結這個問題呢?因為在我們的習慣說法中,往往會把青年與少年合到一起來說。有的時候又說少年兒童,就是把兒童和少年連在一起說。

    這樣來看真的有點讓人犯難了,我該怎麼回答對方才滿意呢?你問的到底是哪個年齡段呢?

    少年?似乎是初中階段吧?或者是初中到高中階段?

    我是怎麼度過少年階段的?

    這個問題也有點模糊。因為少年時期就是在學校上學啊。學校的那些事情誰都知道,這還用問嗎?

    有部電影叫《烽火少年》,還有一部影視劇叫《初三六班》。說的都是少年時期的事,但內容差別很大。

    如果細說,每個人都有很多話要說,現在這點篇幅遠遠不夠。

    為什麼有朋友不到二十個字就回答完了。整個少年時期那是人生最難忘的一段歷程,可以讓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給你說上三天三夜。

    可現在你收到回覆卻寥寥幾句話。問題有點籠統,讓人不知道從哪裡說起。所以感到困惑。

    這樣吧,我建議你把問題改一下,變成:

    1-初中階段你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

    2-初中畢業後還有多少同學繼續來往?

    3-初中階段印象最深的老師是哪位?

    4-你的初戀是在初中還是高中?

    5-你的青春期是怎麼度過的?

    6-你還記得叛逆期最反感什麼事什麼人?

    如果你這樣問我,我可以給你寫幾篇作文好好談談我的過去那段難忘的少年歲月。

    說起來有種想流淚的感覺。

    不好意思,可能是我想太多了。

  • 2 # 率真橘子k

    少年壯志不言愁,學習生活多滋多味,風發正茂學知識,理想豐富煉身體。也可謂單純幼稚,天真活潑,雖生活條件不如現在,但精神生活充實,學習倍加努力,朝氣篷勃,充滿Sunny。這應是大多數人少年時期的真實寫照吧!

  • 3 # 農村小憨包

    少年時期,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豬放出去,然後跟著豬跑。有時候去割豬草,背苕藤。晚上才有時間寫作業。那時候很苦但是很開心

  • 4 # 浮名半生

    我的少年時期是這樣度過的,讀書,打架,搗鳥蛋。但是還幹了一件奇芭事,我的家鄉在丘陵山區,門前有澗灘,門後有竹林,竹林裡有五六十年代挖的防空洞。記得那應當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三個發小傍晚放學時,經過澗灘時,看見有幾隻雞正在灘邊,我們想起了看小畫書上說的叫花雞,就用石頭砸了一隻放入防空洞學書上的方法燒烤,那個香味幾里路都能聞見,雞的主人就這樣找到了我們,我仨既捱了父母的揍,第二天在學校有被罰站面壁半天,你說丟人不丟人?

  • 5 # 園丁愛歷史

    少年殘存的記憶(一)

    1、懵懵懂懂的記得大舅在我們住著,還是在我們家放柴草的破屋裡,點個小煤油燈,給我講故事。

    總懷疑這種記憶的真實性,後來姑姑給我證實了,確有這麼回事。那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大舅被批鬥,單位外面的牆上貼滿了批大舅的大字報,詞都嚇人,什麼打到、批臭、油炸等等。。。大舅後來跑了,去了幾個親戚家,都不願收留,沒辦法跑到我們家藏了一段時間。

    姑姑說,我那時也就三四歲,難怪記憶模糊。

    姑姑說,大舅把我們家挨著西牆的大槐樹上砸上了好多鐵釘子,一旦造反派來抓的時候就翻牆逃跑。

    2、姑姑說,大舅在我們家住的時候教了我很多兒歌和語錄歌。

    說我有一首語錄歌唱的最熟就是"下定決心"。

    說我拉屎的時候經常唱"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姑姑經常和我母親笑著說起這件事,這事我也有模糊的記憶,我記得較清楚的,是大舅教我的"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和鈴鐺皮咣啷啷。。。"

    3,爺爺是解放前的黨員,解放後當過幾年大隊書記,文化大革命時期就下臺了。我沒有爺爺當大隊書記的記憶,我記憶中,爺爺當飼養員,為生產隊喂牛,爺爺是個勤勞、正直、認死理的人,後來公社成立揚水站,爺爺在揚水站當了幾年保管。

    爺爺是個很勤儉過日子的人,我記得我十歲左右的那幾年冬天,經常和爺爺去掃棉花葉。

    之所以記憶深,是因為那是十冬臘月,又是大早晨,天非常的冷,我貪睡的年齡,常常父親喊我幾次,我嘴裡應著,倒頭又睡著了。。。

    我們家住在村西頭,爺爺在村西的地裡掃棉葉,在我的印象裡七十年代的冬天天氣特別冷,睡覺的屋裡,臉盆裡的水都經常結冰。

    那時我頭戴棉帽子,兩隻手揣在棉襖袖裡,一出村,刺骨的西北風吹到臉上真像刀割的一樣。出村不遠就會看到爺爺的身影,爺爺身材矮小,佝僂著身子(據爺爺說,解放戰爭時當支前民工,經常睡在地上腰受寒留下的病),用一把大掃帚在棉花地裡仔細的掃著。

    那年代燒的柴火也很緊張,生產隊把棉花收穫完,把棉花柴按人口分給大家。

    為了儘量多收點柴火,拔棉花柴也是有一定程式的。

    都是先用鐮刀把棉花秸稈在距離地表1-2寸的部位削下來,削完後先運回家,然後再用竹筢子或掃帚,把地上的棉葉集中起來,最後用一種專用工具,我們這裡叫"老虎鉗子"把棉花根叼出來。

    其實棉花秸稈完全可以直接用老虎鉗子叼下來,但這樣棉根處就會帶起很多的坷垃,留下一個小坑,棉花葉子就不好打掃,坷垃下或小坑裡葉子掃不起來,浪費掉一部分。那時這樣做的也有,但極少,往往被長輩罵,是不會過日子的表現。

    爺爺掃的其實算不上棉花葉,而是碎末,收回來的其實有一半土,爺爺說,用它熰炕,燒過的灰土還可以"上地"當肥料,"牆根土還能鼓三顧哩"。

    我其實是去接爺爺回家吃早飯,也就是幫爺爺抬一抬包棉葉的"大包(袱)",扶扶獨輪車。

    4,小時候下大雨和大雪的時候,是可以心安理得的休息的時候,不是雨雪天氣,只要不上學,不是拔草,拾柴火,就是㨎玉米、㨎地瓜,拾麥子,反正不能閒著,因為沒有其他收入,莊戶人家也只能靠這些"撈外快"。

  • 6 # 自若松鼠4

    少年時期正遇上十年動亂也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小學六年級下半學期也因停課不上學了,上初中時,也因動亂期間初一的數學連有理數的課程都沒學完,就畢業了。真大好年華和好時光就這樣慮度過去了。說時初中畢業,我們這些人基本上也就是小學文化程度。真是叫十年動亂耽誤了我們的學業,影響了學文化學知識的大好時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年那個瘋狂安排王思聰首秀的VG打野Youdang,如今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