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沅茵
-
2 # 金牌法醫
“妮兒,給你姥姥盛那靠棍的。”
講一個早年流傳於我們家鄉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我的家鄉所處的位置是在山東省的北部,被稱為魯北地區。因為我們山東省的省會城市濟南市以南屬於山區,濟南市以北是平原地區,所以,我們那裡屬於魯北平原地區,那裡盛產小麥,很少種植稻穀,所以基本不產大米。做粽子用的糯米就更是少之又少。在我們那裡到了端午節也有材料齊全的人家做粽子,做粽子的材料不僅需用糯米,還需有大棗和竹葉。因為平原地區基本見不到竹子的種植,尤其做粽子用的那種寬葉的竹子根本沒有。大棗在我們那個地區雖然有所種植,但也相對緊缺。那個年代也不像現在交通這麼發達,到任何一個超市無論是糯米、竹葉和大棗都能買齊。可以想像,那個時候在我們那裡搞到一點糯米是多麼的不容易,就是偶爾搞到一點,再能找到做粽子的另外兩種材料竹葉和大棗也就更不容易。所以當地人也有取代的辦法,就是能搞到了糯米和大棗實在無法找到竹葉,他們就用糯米甚至普通大米,放上大棗熬製成比較粘稠的粥飯來取代粽子,大家圍在一起每人盛上一碗稠稠的糯米大棗粥飯過個端午節,心裡感覺也是非常愜意。
下面我所講的是發生在當地一戶人家過端午節時發生的故事。這戶人家一家四口人,有爸爸、媽媽、女兒春妮和她弟弟秋生。春妮的爸爸因做小買賣就有機會走南闖北,這年端午節前剛好春妮她爸因做生意有機會到南方去帶回一些糯米。這年端午節春妮媽就想粽子做不成用這些糯米給一家人做一鍋稠稠的粥飯總也可以吧,但又一想做粥飯還缺少一樣材料,那就是大棗到那裡去找啊?春妮媽正在為此犯愁,事出有巧,這時春妮爸正牽著牲口下坡犁地回來,進門問道:“春妮她娘,做飯了沒有?我回來的路上撿到一樣好東西,你猜是啥?”春妮媽正在為做粥飯沒有大棗犯愁呢,不無好氣地說:“你能撿到啥好東西,你快來替我想想,今天端午節做糯米飯到那搞點大棗吧”。春妮爸連忙說:“我撿的這個東西就是可以代替大棗的”,春妮媽甚覺茫然地說:“是啥好東西能代替大棗?”春妮爸估作神秘地說:“我今天撿到一個“吊袢子”,是棗木的,它是長棗的,你說能不能代替大棗啊?”。春妮媽想:“沒有大棗用長大棗的棗木棍代替與糯米一起煮飯,肯定也會有大棗的味道吧!”想到這裡,就連忙高興地說:“那太好了,春妮、秋生趕快去接你姥姥來吃糯米飯,過端午節!”
春妮姐弟倆得到媽媽的指令,當然不會怠慢,很快就把姥姥接來坐到自家的炕頭上。這時春妮媽也早已把混合了棗木“吊袢子”的一鍋油光錚亮泛著白白銀光的糯米飯煮好了。就聽春妮媽向春妮喊到:“妮兒,給你姥姥盛那靠棍的。”
這裡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一樣東西,就是上面提到的春妮爸撿到的“吊袢子”,這個東西是做什麼用的?因為在那個年代農民種地也沒有什麼機械,耕種農作物多半是靠牲口。這個“吊袢子”就是套在牲口身上連線前面的繩套和後面犁或耙的橫型木棍,因為這個木棍吃力比較大,必須選擇木質堅硬結實的材料製作,所以,當地人們多選擇符合這種要求的棗木來製作。因為這個“吊袢子”處在牲口的屁股後面,免不了拉尿到上面。雖然是用棗木製作,用它與米一起煮飯,棗味有沒有不好說,但牲口的屎尿味想必不會很少。
春妮媽肯定不會想到這一點,就其孝心來說,還是應該得到人們地十分讚揚和敬佩。
回覆列表
端午節不能總沉浸在悲哀中,我寫一首詩歌給大家欣賞娛樂。
唐菖蒲節節升高
端午佳節
人們除了吃粽子
看賽龍舟
還要採摘唐菖蒲劍蘭
因為劍蘭正值開花
大詩人也來了詩情畫意
劍蘭不光是節節升高的寓意
另有懷念之情、愛慕之意
在Sunny明媚的端午節
不能懷念屈原而悲哀
男孩子種唐菖蒲
女孩子摘劍蘭花
多麼歡喜的日子
唐菖蒲祝男孩節節升高
女孩都是紅粉佳人
現在劍蘭都開花了
去買一束插在花瓶裡吧
至於屈原在哪個國家定居
就不必在意了
只要送一束劍蘭給他老人家
表達懷念之情即可
注:唐菖蒲,也叫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