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伊子戚
-
2 # 不羈的電影人
說實話哈,當初我看“電影大師”黑澤明的電影《亂》後,給我的感覺也如片名。
《亂》作為導演的晚期作品,史詩鉅作,相較於前作,明顯不同。關於本片,光一個“亂”字不好概括,所以本片又叫《亂日本戰國時代 》 ,取材於日本戰國時代武將毛利元的故事,將莎翁的《李爾王》的情節融合進去。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舞臺劇的風格與魅力,影片的場景大部分採用中景和遠景,你隨時會看到。另外,電影中的色彩運用也是特色,黑色、紅色、藍色、黃色,濃郁蒼勁,濃豔的色彩與精湛服裝和佈景,極具藝術表現力,每個角色都有專屬的色彩搭配,讓人過目不忘。張藝謀的電影風格源於此,有此借鑑?本片的雲彩也具有象徵意味,與遼闊無邊際的荒原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獨有的人間悲劇效果。
我還有個問題一直很費解。感覺本片中日本人互相說話特別鏗鏘有力,尤其是楓夫人逼迫二皇子那一段,說話簡直像吵架。為什麼日本人是這種說話方式?
本片可以和《影武者》並稱姊妹篇。建議小夥伴拉上窗簾,泡一杯溫茶,靜靜地觀看此片。
-
3 # 影動隨動
黑澤明——『亂』
黑澤明如何將戲劇改編的如此優秀?最主要的是其他導演受困於著名戲劇的偉大,將其生硬照搬在熒幕上失去了電影的活潑,而黑澤明以戲劇劇本作為核心用電影語言再創新。
還記得高中時期看的黑澤明改編於麥克白的蜘蛛巢城,而此作是則藉以李爾王改編而成的史詩。聽聞自家導演的大片風格來自於此,今一看知大師之所以為人所推崇皆因其創造了拍攝規則。
如果說張藝謀的色調如同一層薄布,那麼黑澤明是以顏色的組合達到完整性,形式上不用多說——羅生門,可見導演們對黑澤明的推崇。
亂世之中蓬勃生長的大樹漸漸枯萎,似乎天意弄人,家族在吃人的戰場上發育成長,權利掌握下的慾望如同滿地追趕的悽風。淒涼的大風使一個國家分崩離析,仇恨淤積在原地跟幽靈同住,大風颳來颳去終使家族裡的兄弟、父子都開始互相猜忌。妖嬈的紅火隨著樓梯扶搖而上,不停地在老主公的住處屋頂上開始躍動,老人的臉色已了無生氣,他拖著一襲蒼白的衣服緩緩走下樓梯,兩旁是太郎和次郎的黃、紅武士爭鬥後的地獄。
此作的最後,兩邊家族的人幾乎全部死完,唯一值得期望的幸福——真摯的三郎與悔悟的父親;信仰放下仇恨的阿末和飽含恨意的瞎子阿弟,然而老人趴在被埋伏而死去的三郎身上,阿末因大嫂的報復行動被砍下頭顱。龐大的土地上依舊矗立著高大的城牆,遠處的山頂唯有瞎子等待著姐姐阿末的歸來——拉遠拉近,最後大遠景。
突然想到“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我發現中國古詩是真的牛,以最簡化的詞勾勒出最深的意境(當然依附於自家的語言系統)。導演中佈列松以簡一化作深刻的邏輯,古詩中意境照樣不丟,頗有畫龍點睛之妙。
回覆列表
大學時老師講黑澤明,以極其崇拜的語氣。知道他是日本電影大師,代表作有《亂》《羅生門》等。一直沒有勇氣看他的電影,印象中的“經典”,都深刻且嚴肅,因為深刻而費腦子,因為嚴肅而無趣。這兩天找出《亂》,33年前的片子,將近三個小時,毫不費力地看完了,意外地“好看”。
1. 看到前幾分鐘,覺得故事異常熟悉,是哪部經典來著?哦,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亂》是根據《李爾王》改編而來,情節和主旨大同小異,不過把性情各異的三姐妹換成了相互殘殺的三兄弟。
2. 整體來說,故事很簡單,道理也很簡單。巧言令色的長子和次子為了爭奪權力而相互殘殺,並殘忍驅逐甚至追殺親生父親,忠言逆耳的幼子被逐出家門,卻在父親受難時全力營救。影片一開始有個細節,荒野的宴會上,老主公睡著,幼子砍來樹枝,給老主公遮陰。甜言蜜語不可信,真心全在細微動作裡。
3. 影片氣勢磅礴,態度莊重。構圖考究,色彩豐滿,有油畫質感——據說黑澤明是學油畫的。造型、服裝、化妝與佈景都極其華麗精緻。因為是從戲劇改編而來,也有很重的“戲劇味”,無論拍攝還是表演,都精準而用力。
4. 印象最深、最震撼人心的場景是老主公待在第三城中,長子、次子先後圍攻。烈火熊熊。箭密如雨。女眷與侍衛全部倒在血泊之中。老主公蹲在火海之中,四周利箭穿梭。最後他獨自走下城樓,黃色、紅色軍隊分散兩邊。最悲涼是英雄暮年,但英雄即便暮年,也氣貫長虹,悲壯。仲代達矢的表演形神兼備,登峰造極。
5. 一部不計成本、誠意滿滿、幾近嚴苛的嚴肅又精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