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衛思想

    戰鬥機這個詞源於西方,更合適的詞條應該用來自於俄語的殲擊機,殲擊機為保證足夠的航程和機動性都是單座,沒有尾向機槍,而轟炸機、強擊機(西方叫攻擊機)由於作戰任務的原因,而且機動性相對較弱,一般為雙座(轟炸機就更不用說了),裝有尾向機槍,以便自衛。

  • 2 # 老鷹航空

    二戰時期空中作戰主要攻擊方式之一就是尾追攻擊——即佔據高度優勢之後從後方發動突擊,瞄準敵方轟炸機、戰鬥機尾部開火,從而擊中其尾翼、發動機和機身,將其擊毀。

    之所以採用這種攻擊方式,主要是下面幾個原因:

    1、機炮/機槍的瞄準方式還是以光學瞄準為主,因此在戰鬥機上基本上採用向前安裝,並且都是固定安裝的,戰鬥機飛行員只能進行前向射擊,透過控制飛機航向和姿態來實現瞄準,而無法向後方射擊。所以發動尾追攻擊時,攻擊一方相對比較安全。

    和戰鬥機不同,轟炸機由於自身體積比較大,因此為了自衛往往在機身前部、頂部、腹部、側部以及尾部都設定了機槍或機炮,並配置了專門的操作手,這樣在飛行過程中如果遇到敵機來襲,就可以加以還擊。不過轟炸機飛行速度比較慢,自身體積又大,空中飛行時相對於戰鬥機而言過於累贅,縱然其尾部裝備了機槍,戰鬥機的攻擊效果依然是比較高的。

    2、二戰時期戰鬥機的體積相對比較小,機身為了減少阻力,一般都是設計成非常流線型形狀,因而尾部空間極其有限,根本無法向轟炸機那樣設定尾部機槍。

    3、戰鬥機飛行員都是採用向前固定式座椅,前向的視界還是比較開闊的,但對於後方視界就比較差了,幾塊後視鏡僅用來觀察後方,如果用來進行射擊作戰,那視場就顯得太小了。

    正因為如此,戰鬥機主要還是提高自身的機動能力和裝甲防護能力來提高實戰生存能力,同時還要加強飛行員的戰術飛行技術訓練,依靠尾部設定自衛機槍來防範敵方偷襲,還是不可靠啊。

    這個問題呢就回答到這裡吧。

  • 3 # 水緣家

    當然能,大多數戰機特別是轟炸機b29b52都有。他是一種有效的自衛武器。中國欣進的圖2以及轟六早期型也都裝有尾部炮塔

  • 4 # 李勉9

    當時的各國戰鬥機,不像今天這樣功能眾多,僅僅是用來擊落攻擊機和攻擊對方戰鬥機的,也叫截擊機。一般是單人乘坐駕駛,類似用機身來當瞄具,用機槍或者機炮來攻擊正前方(相對飛機而言)的敵機。值得一提的是題主的想法,在一些輕型轟炸機上倒是有。比如說美國海軍的俯衝轟炸機後面有個報務員兼職機槍射手,有時也能擊落追蹤前來的日軍殲擊機。當然,這是基於日本戰鬥機過於單薄,又沒有自閉油箱。如果是蘇聯的或者德國的,只怕很難打下來。

  • 5 # 哨兵小虎

    崤山小虎第441條回答。

    所謂“尾炮”就是安裝在飛機機尾上的機槍,用來防禦和射擊尾後追擊的敵機。

    那麼二戰時為什麼不在戰鬥機的尾部加裝機槍來對付尾追的敵機呢?原因有三:

    一、戰鬥機向前攻擊的效率最高。

    自一戰“福克式”災難後,確定了戰鬥機向前射擊的霸主地位,因為向前射擊不僅飛行員的視場最寬闊,而且最適宜飛行員瞄準。

    飛行員做任何機動,都會主動性的將機頭指向敵機,所以向前射擊最符合人的視覺和動作需求。

    二、戰鬥機追求的是高機動性。

    戰鬥機射擊的目的就是為了攻擊敵方的戰鬥機和轟炸機,所以靈活、高速就成了戰鬥機效能的最高體現。

    而傳統的氣動佈局設計,戰鬥機尾部往往比較扁而小,根本不可能再容下一名射擊員。而且戰鬥機完全可以憑藉風騷的走位擺脫尾追的敵機。所以才有了殷麥曼機動。

    三、尾後射擊得不償失。

    戰鬥機不似轟炸機、運輸機,後者機體可以做的很大,而且為了裝貨或者空投,機尾一般都會預留很大空間!

    但戰鬥機如果機尾預留那麼大空間,就完全喪失了其靈活性。就算能做大載荷機動,一套機動動作下來,後艙估計也會被轉暈,至於開槍射擊?省省吧!

    何況戰鬥機尾部一旦被做大後,是不是戰鬥機都兩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語錄大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