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點帥的蓋茨比

    史鐵生活了下來,她卻死了

    2013年6月22日,高考成績公佈。四川崇州一個叫楊媛的考生,在知道成績後自殺,沒搶救過來,死了。

    讓我注意到的是,她有一位一塊兒長大的夥伴,沒有考上高中,而是中專畢業,到縣城一家醫院當了護士。

    先援引部分原文如下:

    這個比她大3歲的姐姐,經常會在她不開心的時候,安慰和勸導她。她在醫院工作不順心,楊媛還跟她說:“剛踏入社會難免不適應,慢慢就會好了。”

      她有時跟楊媛聊起醫院的事情,楊媛還會感嘆:“這人死得太不值得了。”

      對於生和死,20歲的楊媛曾經有過思考。她在一篇題為《生命如月》的作文裡寫道:“生命本是一張沒有顏色的白紙,自從紅給予它熱情,黃教它以崇尚,綠給予它生機,我便熱愛我的生命。”

      寫到這裡,楊媛想到了史鐵生的故事。“史鐵生在他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驕傲的年輕人是多大的打擊啊!這時候,他想到了死。”

      然而,史鐵生並沒有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而是成為楊媛筆下的“精神強者”。在作文裡,楊媛對史鐵生的話信手拈來:“他認為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他在地壇面前重新審視了自己,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他不會再想到死了。”

    楊媛自己,並不是沒知識沒文化,並不是書呆子,她也認為史鐵生活下來,比選擇自殺要堅強。

    但是,她還是自殺了。

    為什麼呢?

    我的分析很簡單,史鐵生面對的,是“外部”的困難,而楊媛面對的,卻是“自我”本身的巨大問題。

    史鐵生突然截癱了,絕望不是一種情緒,卻更像是一種自己會生長繁殖的病毒,侵入了人的思想。但是,史鐵生始終有一個出路:這不是我的錯,只是這個結果必須由我來承擔罷了。

    一下子,可以豁然開朗,因為:這不是我的錯。

    那接下來就好辦了,因為不是我的錯,我就不需要有壓力,並且如果我居然戰勝了絕望,我不就成為一個強者了麼?

    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關於生命的希望哪。

    然而,楊媛不可能擁有這樣的希望。

    有人可能會認為,史鐵生面對截癱的慘劇都活下來了,很堅強,楊媛面對區區一個高考落榜,至於輕生麼?

    此言差矣。

    史鐵生可以把“自己”解放出來:那不是我的錯。但是,楊媛卻不能。

    同樣都是兩個胳膊一個頭,別人能考上重點,你考個二本都做不到,你能讓自己相信“這不是我的錯”麼?

    當然其實,這真的不是楊媛的錯。但是,這個後果,必須由她來承擔。

    這個後果,實在太殘酷,她承擔不起。

    不要說什麼“親人和朋友會幫助和支援你,千萬不要灰心,活下去就有希望”這樣的鬼話。

    為什麼我認為這是鬼話呢?

    因為親人和朋友根本不可能幫到她。

    她心中牽掛的是父母,是家庭,是自己的未來。她無法接受一個高考失利的自己。

    父母怎麼勸她?是不是得說:孩子,爸媽只希望你好好過日子就行,不用掙那麼多錢?

    但是,問題在於,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她父母過的很辛苦,並且,已經辛苦了半輩子了。

    楊媛自己心中的責任感,不允許自己只掙錢養活自己,而讓父母繼續這麼辛苦奔波。

    除了考學,她並沒有別的出路。

    然而復讀一年之後,她還是落榜了。

    這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是生命的希望,從此破滅了。

    她顯然活不下去了,七大姑八大姨的異樣眼光可以不管,但是父母的辛苦,卻要時時看在眼裡。

    她迫切希望改變父母的現狀,但是經過這麼拼命的努力,她依舊落榜了,失敗了。

    哪還有活路呢?

    可能是契訶夫說的吧,真正好的作者,在描寫苦難時,不能用同情心,而是要刻意保持一種冷漠,以這種冷漠為背景,描寫出的苦難,才會更加直指人心。

    通讀此文之後,我沒有感到絲毫的惋惜。你可以因此指責我的冷血。但是我還是要說,生活真的是十分殘酷的,死亡是一種逃避,但是,你憑什麼要求她必須去面對!?

    你不覺得讓她去面對,對她而言,更殘忍麼?

    死亡,比活著更親切,更安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8.11國安主場1-3輸給恆大,有球迷扔水瓶,賽後打人。國安會被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