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林主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第三十八章 世禍

    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上一章中韓非子主要講了世之學者所謂的仁義與惠愛。講世之學者的仁義與惠愛是回答“世主美仁義之名而不察其實,是以大者國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的原因。韓非子用反問的形式作出了回答。“何以明之?夫施與貧困者,此世之所謂仁義;哀憐百姓,不忍誅罰者,此世之所謂惠愛也。”大意為:我為什麼知道呢,是因為世之學者將向窮困者施捨財物叫做仁義,輕處或赦免不法者叫做惠愛。這就是“美仁義之名而不察其實”,只圖其表,不求實效。仁義惠愛是德的範疇,只能教化世人,不能治理國家。

    仁義與惠愛是人性中善的一面,這是順乎自然厚德載物的精神,依法治國是順乎道利萬物面無一害的精神。道是唯一的,德是道的具相,華人的思想境界排序應該是道、德、仁、義、禮、智、信。道,承接與順乎規律;德,包容一切,互相認同,共生共長;仁,一視同仁,自由平等;義,相互幫助,正義凜然;禮,正視現狀,遵守制度;智,明理尊道,棄惡揚善;信,講信用守規則。國家律法對於人類社會來說就如同自然法則一樣,所以世之學者說 “仁義惠愛而已矣” 治國仁義惠愛就夠了,這是不對的。

    國法律法從實效來講好象是“禮”,但從整體價值來看應該是“道”,韓非子從“道”中悟得世間萬物都在憑自身的努力成長著,絕沒有依靠“道”的施捨,道創造了萬物並提供了一個平臺大自然,讓萬物在其上自由和諧、共生共長。所以他對世之學者的仁義與惠愛是不認同。對於向窮困者施捨就是仁認,他認為“夫有施與貧困,則無功者得賞;” 意思是既然要施捨給貧困的人,那麼無功的人就會得賞。在韓非子看來臣民得賞必須是有功之人,仁義向無功之人施捨就會破壞這一規則。同樣,對於輕處不法之人的惠愛,韓非子認為“不忍誅罰,則暴亂者不止。”意思是既然不忍心懲罰,那麼暴亂就不能制止。在韓非子看來犯了法就必須要受到懲罰,達到遏制社會暴行的目的,如果犯法不懲罰,那麼施暴者就會更加暴力,社會就會混亂,這是不符合國家與臣民利益。

    如果按世之學者的說法去做,結果是可怕的,首先是“國有無功得賞者,則民不外務當敵斬首,內不急力田疾作”意思是國家有了無功得賞的人,民眾對外就不致力於作戰殺敵,對內就不努力從事耕作。春秋戰國,戰爭時有發生,臣民的行為還沒有受到國家律法的強制約束與規範,如果按世之學者的說法去做,君主不論功行賞,不依法治國,就沒有人立功守法,國家如有戰事,就沒有人想著去殺敵,沒有人想著去耕作。

    其次是“皆欲行貨財,事富貴,為私善,立名譽,以取尊官厚俸。”意思是民眾都一心想著行賄巴結權貴,用私人的善行樹立名譽,以便獲取高官厚祿。君主不論功行賞,自然也就不論能力用人了,而按自己的喜好與習性來處理人事安排。這種風格只會讓臣民不學習不立功,只想著尋私樹名,換取官職。同樣的結果,國有戰事,無人應戰,無人率兵。

    《夫有施與貧困,則無功者得賞;不忍誅罰,則暴亂者不止。國有無功得賞者,則民不外務當敵斬首,內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貨財,事富貴,為私善,立名譽,以取尊官厚俸。》

    在公司管理中,賞罰必須明確,明確的前提與基礎就是公司制度。切不可無功而賞,隨性而獎,不忍處罰,隨亂任生,更不可無力而立,因私而設。如果不按公司制度辦理,公司一有事,可能真的無人應對,也會無心應對。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是啊,賞的是勇夫,不是懦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戒菸時,頭一個星期是不是特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