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高的農家生活
-
2 # 夥伴說當下
首先,我覺得說出這話的人是一種心虛的表現,知道自己的行為存在過錯,有佔不住腳的地方,反而硬裝強勢,理直氣壯,強詞奪理。其實他們的心裡是恐懼害怕的,不敢正視自己的過錯,不敢擔當,最後只能以此話做為無力的反擊。
其次,也有部分人有一定的關係和社會背景。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了不便,影響到了他人的生活,總認為凡事透過自己的金錢和人脈關係都能夠解決擺平,極端自私,從不在意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影響和後果,是一種蠻不講理,仗勢欺人,思想偏激的行為。
造成這種原因,可能是有些人認為情大於法的謬論。殊不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公正的,不要抱有僥倖心理,更不會有什麼特例。我們做事情對的要堅持,錯的要勇於承擔改正!
-
3 # 質躍
這個要看具體的時空環境,說話物件,語境等等。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裡不同的時空環境不同的話語物件心理是不一樣的。比如按問題句子簡單舉三例:
第一例,兩學生或兩兄弟或姊妹間正在玩的火熱,突然一方嚴重觸犯了另一方,兩人就開始口角甚至動起拳腳了,弱勢一方心裡一琢磨,好漢不吃眼前虧,鬥人家不過,於是一哭三分理似的,擠吧著眼淚惺惺氣氣的就哭起來腔來說:“哼,臭屁蛋,不給你玩了,我告你去呀,(或告老師或告父母)”另一方,自覺自己有理,也有好勝蠻橫心理,正在氣頭上,當然不會哄哄或安慰安慰弱勢對方了,於是,迎著對方的腔調,反而更高腔調的還口道:“哼,隨便你到哪裡去告,老子都不怕你,哪怕告校長(或告姥姥姥爺)呢!”
大家說這孩子是啥心理?有時兩口子吵架也會如此罵口呢,大概差不多的也是這回事。
第二例,比如,買賣雙方,買家自認為買了假貨,返回店家,要求退貨,店家一看,物品都已經拆開了,不退貨。二者爭執不下,火氣越來越旺,罵開口了,“買家道,哎,退不退貨,不退,就投訴你,告你了。”
賣家一看心想,“嗨,是你自己挑選的,物品都拆開了,又來換,沒門,還來威脅我呢!”於是還口道:“隨便你到哪裡去告去投訴,老子都不怕你,去吧。”這裡就有多種情況的可能,可能確實是假貨,可能不是假貨,只是不同廠家生產的產品……
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賣家先道,“你在無理取鬧,影響我生意,小心我告你。”買家對著賣家氣勢洶洶的還口說:“臭三八,告我,哼,隨便你哪裡告,報警吧,老子才不怕你哩。”
這裡的各種心理亦不盡相同,你試試分析分析唄。
第三例,舉個古代的吧:武大郎被西門慶一腳正中胸口,趔趄丈遠,磕撞在牆角旮旯,臥倒在地,一口氣差點緩不過來,霍地吐出一口鮮血,算是舒了口氣,驚悚掙扎著的面容,只見顫抖的雙唇擠出了幾句聲嘶力竭般的巴巴結結的話:“我,我——我告你呀,告我二弟,告——告官府去……”
西門慶右手彈了彈衣衫,順勢右食指頭指著武大,眉頭一橫,眼放毒辣,嘴角冷笑道:“三寸丁,找死,哼哼,隨便你哪裡去告,老子都不怕你!”說完,臉一橫,扭身邁開步子揚長而去……
大家說這又是種什麼心理。對了,前不久鬧得轟轟烈烈現在還在發酵的什麼長生的什麼高俊芳,類似也說過這麼樣的話,大概就是此一種心理吧。
當然,還可以舉很多例子,但時間有限,此不多言
總之,問題中的話,反應的心理可以有很多種,而且具體說的話,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一句話,文字雖是一樣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時空不同心情說出了是會有千差萬別的心理。但不同中有同,相同的或許是或多或少都有蠻橫好勝的心理狀態嘍。
言不盡意,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由得想起了孔子說的“三季人”的故事。這個小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也想起了一些俗語: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又何妨?吃虧是福嘛。所以我不會和別人吵的面紅耳赤的,因為不值得。
至於那個不講理的說,”你隨便去告,告哪裡我都不怕”。既然他能說出這話,就說明他的後臺很硬,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爸是李剛”這句網路用語來。跟這種三季人不值得吵架,吃點小虧也沒啥,假如他欺人太甚,我想現在這個社會總還有講理的地方,也不存在一手遮天的人,他後臺再硬也不必懼他,誓與他血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