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澤軒有話說

    我把怪誕行為學前兩章節的內容做了個簡單的筆記,分享給大家。

    第一章

    1.透過訂閱《經濟學人》雜誌來說明一個現象:很多時候你以為你買的東西是你自己挑選的,其實是商家已經替你做了選擇。他們故意放出誘餌,來左右你的選擇。

    2.上述現象產生原因是什麼?

    是人腦思維所受的束縛:我們總是靠觀察周圍的事物以確定彼此的關係。我們無法不這樣。不僅對待有形物體是這樣,對待無形的體驗是這樣,甚至對待短暫易變的事情,例如感情、態度、觀點等,也是這樣。

    3.從理論上來說這一現象源於相對論:我們不但喜歡拿事物與事物作比較,還喜歡把容易比較的事物集中作比較 —— 避免把不容易比較的事物作比較。

    4.那麼相對論在生活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副作用又是什麼?

    正面作用:相對論幫助我們在生活中作各種決定。負面作用:它也能使我們痛苦無比。

    原因是:當我們把生活中的運氣與別人相比時,就產生了嫉妒和羨慕。由此又引出一個現象:富人也會嫉妒比他更富有的人。

    第二章

    1.透過“黑珍珠”是怎樣擁有不菲的價格的故事來說明一個現象:我們遇到一個產品,如果接受了第一眼看到的價格,那麼這個價格對我們此後購買這一產品的出價意願會產生長期影響。一旦以某一價格買了某一產品,我們也就為這一價格所“錨定”。

    2.當被“錨定”以後,我們的選擇可能會受到什麼影響?

    一旦這些價格在我們的大腦中得到確立,它形成的便不僅是我們對某一產品的出價意願,還包括我們對其他有關產品的出價意願(這使它們一致)。

    舉例:我們看到一臺57英寸液晶高解析度電視機,促銷價3000美元。這一標價並不是錨。假如我們決定出這個價買下(或認真考慮要買),那麼這個價格從此就成了我們以後買液晶電視機的錨。它是我們的測量標杆,從那以後,不管我們再買電視或者僅僅是在後院野餐會上和別人閒聊,都會用它與別的所有高解析度電視機來作比較。

    3.透過對同一人群進行的三次“聽噪音”實驗,可以得出結論:我們的初次決定對隨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的決定會產生共振效應。

    4.兩種羊群效應

    第一種:基於其他人的行為來推斷某事物的好壞,以決定我們是否仿效。

    第二種:“自我羊群效應”。這發生在我們基於自己先前的行為而推想某事物好或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廣場擺攤犯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