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典觀影站
-
2 # 貴說情話
九十年代,那時候的電影還是偏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當然主旋律宣傳電影除外),如張藝謀陳凱歌等都還在拍文藝片。現在的電影,過度娛樂化,華而不實,故事不會講故事,追求思想的又太小眾而被院線排斥,貌似電影的春天,實際上是真正電影藝術的沒落,比如粉絲電影,綜藝電影的興盛,擠壓的卻是真正好電影的生存空間。
電影的過度商業化讓爛片層出不窮,摳圖,12345配音,後期特效的強大處理。讓現在的電影花裡胡哨,沒有內涵,沒有深意,無法揭示生活或生命的真正讓人思考的命題。
在當代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我看到了道德的淪喪、心靈的荒蕪和精神的異化。作為文化的一維,電影也在以貧困複製著貧困、以變態渲染著變態、以貧乏誇耀著貧乏。
九十年代的演員,由於沒有強大的科技支撐,對於表演,能完全投入到其中,注入角色完整的靈魂,這一批真正把演戲當做生命的人,讓電影走向了一個時代的巔峰!
當下就難了,製作成本高,商業化運作,一切都以市場為導向,很難有人會去思考電影本身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幾乎沒有人會去為藝術而拍電影,電影已經成為賺錢的工具!
九十年代巔峰經典電影:
《英雄本色》成就了小馬哥的傳奇!
《大話西遊》成為了永不褪色,無法超越的經典!
《紅高粱》成為華語電影最高成就佳作!
《阿甘正傳》也是王家衛最得意的佳作!
現在呢?沒有一部拿的出手的作品?
-
3 # 娛樂貓小臭
我之前寫的文章,可以給您做個參考,這主要取決於市場大環境。
新片被爆很爛?為啥星爺近年來的作品不好看?
https://www.toutiao.com/i6644428670838505987/
-
4 # 金牛聊娛樂
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各類佳作如井噴般湧現,各種新型別的電影成型的初端,給人以新鮮感,增強了視覺衝擊,也夾雜著不少情懷
-
5 # 鯨色電影
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電影市場的魚龍混雜
當今國內電影市場不像當初難麼純粹,以前是心想以著拍出一部有藝術有票房經典片子為榮的,如今資本進入,各種不適專職演員的明星都來分一杯羹,賺一個演員的美稱。加上綜藝電影,微電影,翻拍電影等進入檔期,讓電影市場總體上顯得魚龍混雜。
二,急功近利,人心浮躁
越來越高的票房讓許多不懂電影的投資商看中這塊蛋糕,加上如今電影市場泛娛樂化嚴重,片酬不合理,唯流量是尊,導致不請流量小鮮肉就沒市場,請了則片酬佔去總投資大頭,餘下的錢不夠細緻做工作,總體上來說電影水平降低了。
三,題材老套,無創新精神
我們可以發現,如今整個娛樂圈加上電影圈跟風嚴重,之前選秀節目大火時全國掀起選秀熱,青春電影火,則各個陳舊IP都翻出來套上庸俗的劇本急不可耐的上映,生怕錯過了熱潮。九十年代內地文藝片,紀實片,港片裡的警匪片,喜劇片,百花齊放,如今主流市場千篇一律,我幾乎一整年不會去電影院一趟。原因還在於優秀電影無市場,無投資,無曝光。很難走入大眾視線。
好在,仍有不少電影人追求拍出高質量電影,比如《我不是藥神》,《狗十三》以及網路投資電影興起,也算稍感安慰。中國現代電影人還需努力,我們觀影者也需要正視電影,客觀評價,不跟風,這樣整個電影圈風氣才能好起來。
-
6 # 禾木為倉
兩個主要理由,第一個是從業人數少,相對有門檻和技能要求;第二是當時是膠片拍,N機次數多等於費錢,所以大家都比較謹慎,也注重演練。
-
7 # 一個小未知啊
九十年代,資本還沒有大規模入侵電影市場,導演們拍電影更是為了發揮自己才能,推進電影發展,很少涉及圈錢,或者說,電影並沒有如今這麼大的利益,也就是這樣,電影頻出佳作。
-
8 # 這是什麼梗
現在的導演門檻低,有錢就可以了,說相聲的,唱歌的都跑去拍電影去了,沒有專門的去學習怎麼拍電影,也沒有好的編劇和劇本,演員都是流量明星,誰火請誰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那時候特特效技少,演員都是靠實力,劇本中每個角色都要自己去深刻領會。現在很多是替身,很多靠臉吃飯的演員更是連臺詞都是現場123456後期配上去的,更別說領會劇中角色。
現在電影變了。演員本身要求不高,現場裝置+後期特效才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