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昨日舊亭安
-
2 # 甄艾瑪
晉國作為春秋一方霸主引領春秋幾百年是有原因的
一是處於中原地區,農耕經濟發達。春秋之經濟在農,農之本在土地。晉國一家佔中原富庶之地,天下土地獨霸一半。
二是軍事實力強大。真正的兵強馬壯,矛尖盾固。後期晉國一分為三,魏以卒強,趙以馬壯,韓以器精,三家同入七雄,可見一斑。
三是政治話語權強。天下誰欲成霸必須先要和晉國掰掰手腕子,他不發話誰也不行。齊秦楚都得仰晉鼻吸
晉國如此之強,是以拒秦拒楚稱霸於春秋百年。
晉國自桐葉封弟到滅亡大約有700年,提問應該關注的大約是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400年這段時間。西周時期,周王室的權威還是挺高的,因此歷史敘事也主要圍繞周室進行。在平王東遷中立下大功的晉文侯這一系與成師一系圍繞君位進行了數代人的爭奪,也就是著名的“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是很惡劣的事件,極大的撼動了宗法制度,周王室的干預也沒能挽救晉國大宗的滅亡。在此後,晉獻公為防止曲沃代翼的再現,把晉國的公室子弟屠戮一空。公室的孤微只能更加倚仗異姓卿族,一切的根源已經埋下。
晉獻公大約與齊桓公同時,齊桓公高倡尊王攘夷時,晉獻公卻在忙著充實自己的力量,不斷吞併周圍的國家和戎狄。齊桓公名聲大躁卻沒有獲得太多實利,晉獻公則是悶聲發大財。如果不是晚年的驪姬之亂,晉國的鼎盛時期會來的更早。
晉文公在位時期,晉國霸業達到頂峰,城濮之戰中擊敗勢力方張的楚國,奠定了霸主的地位。晉襄公維持霸業不墜,在與秦國的角逐中處於上風,始終阻礙著秦國東進的步伐。
晉文襄時期是晉國霸業最鼎盛的時期,君主有領導力,先軫、趙衰、狐偃、魏犫都算股肱之臣,政出多門的現象還沒有出現。
接下來的晉國陷入了君主與卿族爭鬥的怪圈。整個春秋時期就是個政權不斷下移的過程,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霸政再到陪臣執國命。從晉襄公死後,晉國的卿族就已經尾大不掉了,強極一時的趙氏即便滅亡也可以再興。
也正是因為卿族的驕橫,晉與楚的邲之戰才會一敗塗地。當然楚莊王的確是繼楚成王之後另一位有作為的君主。晉楚是匹敵的國家,一部春秋史就是晉楚爭鄭宋。
之後進行的鞌之戰,晉國打得雄踞東方的齊國毫無還手之力。可以看出晉國與齊國還是差距巨大的。
在鄢陵之戰中,晉國挽回顏面,擊敗了楚國。這時候執政的範文子反而更加擔心外戰的獲勝會助長卿族爭鬥的氣焰。
在晉悼公上臺之前,公室與卿族鬥、卿族彼此之間鬥,晉國的內政相當不穩定,狐氏、郤氏等卿族相繼覆亡,晉君也有被臣下弒殺的。但是除了邲之戰,晉國沒有大敗。
晉悼公在位不久,復興了晉國的霸業,其實也算體面的交出了權力,他更像是諸卿之間的粘合劑。當晉國內部和衷共濟之時依舊是難以阻擋的。
在此之後,晉卿和晉君幾乎可以各行其是,公室連與卿族斗的實力都沒有了。弭兵大會後,列國的戰爭有所減少。此時晉國和楚國各有各的煩惱,晉國內部六卿逐鹿,楚國為吳國所擾。
六卿之間的爭鬥讓齊國鑽到了空隙,齊國幫助範氏和中行氏,但是即便如此,依舊不是晉國的對手。
六卿相互吞併,晉君形同虛設,到了最後晉君反倒要去朝拜韓趙魏的君主。真是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綜合來看,晉國是春秋時期一等一的強國。春秋強國向來是秦晉齊楚,這四國分別位於東南西北。圍棋術語金角銀邊草肚皮,從地緣格局來看,晉國位於山西,表裡河山,形勢極佳。
從一系列戰役來看,晉楚屬於第一檔,齊秦屬於第二檔。弭兵大會後,晉楚同為盟主,但體系中只有齊秦不需要朝拜,也能看出晉楚和齊秦以及剩餘的國家的區別。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先後強盛,但畢竟比不上晉楚有底蘊。
晉國盟會面對楚國和吳國先後吃癟以及範文子在鄢陵之戰中關於內憂外患的看法也是耐人尋味的。晉國政出多門,即便是正卿也沒法獨斷專行。而這些卿族眼中,國家的優先順序其實是在宗族之後的。
晉國可以算作春秋第一強國,大多數時候秦齊都不親附它,往往被它收拾的很慘。楚國是足以與晉國分庭抗禮的國家,個人感覺還是略輸一點。可惜晉國大部分時間沒有一個統一的核心,這也掣肘了它的對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