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下三千八

    讀的話肯定是讀原版的要好,裡面的描寫手法,人物內心狀態的表述不是一般簡易版能比的。但是就青少年來說的話不太建議太早讀《水滸傳》,年輕的時候讀書大部分是在當做故事來讀,不會做一些更深的思考(比如水滸裡的歷史背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政治理念,當政者的內心想法等等),這些應該是讀書可以教會的內容。

    《水滸》裡的故事對青少年來說江湖氣息有點兒過重了,血氣方剛是好事,但是過猶不及。比較建議讀《水滸》的年齡應該是大學畢業剛剛參加工作後,有一定的社會關係理解之後。

  • 2 # 扁舟子33

    實話說,《水滸》選擇餘地不大,也沒太大意義,人民文學版即可。四大古典文學名著,除《紅樓夢》之外,都不必選擇版本。

  • 3 # 使用者6011971876

    謝邀。水滸傳這本小說,年齡 閱歷 社會經驗,越豐富,理解能力越不一樣,感受越不一樣!看不懂看不下去了不要緊,多看幾遍就好了。還是看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成人版本的較為接近原版的《水滸傳》為好!這個出版社比較權威。其他的諸如少兒版 學生拼音Q版 還是少看為好!(探討)。

  • 4 # 天生笑臉兒

    老實說,雖然我讀過四個版本的《水滸傳》,但卻不建議現在的青少年過早讀《水滸傳》這類的書,“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嘛,青少年血氣方剛,在沒有樹立起堅固、正確的價值觀的時期,讀這類江湖豪客的故事,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

    就如同當年社會上很多人反對青少年看《古惑仔》系列電影一樣,就是怕孩子們有樣學樣,其實《古惑仔》後來也逐漸否定江湖人,抨擊黑社會,但成年人不敢高估青少年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多看電影的人往往只看到黑道大哥的風光,卻刻意的忽視了江湖爭鬥的險惡。讀《水滸傳》的潛在風險也在於此,讀書讀的比較淺的人大多隻看到了江湖兄弟義氣深重,大家夥兒一起風風火火闖九州的豪邁爽快,卻忽略了所謂的好漢們多有惡行,張青、孫二孃夫婦開黑店做人肉包子如同惡魔,李逵殺人無所顧忌,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無知童子,斧頭砍下的時候絕不會有絲毫手軟。就連被金聖嘆贊做天人的武松,手裡也沾過不少無辜者的鮮血。剩下的好漢裡貪杯好色,偷雞摸狗的也為數不少。

    青少年如果只是單純想要了解了解梁山好漢們的故事,我的建議是不如先看電視劇,特別推薦的是當年山東電視臺以單元劇形式拍攝的《水滸傳》。為什麼推薦這部劇呢,因為這部電視劇在原著基礎上,在某些關鍵點做出了精細的改編,重點突出了梁山好漢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英雄壯舉,人物設定更符合觀眾的心理期待。

    以當年被反覆播放,堪稱童年經典的《武松》單元為例,看過原著的都知道武松血濺鴛鴦樓這一段是很血腥的,武松殺性大發,從張都監、蔣門神這幾個陷害他的仇人到丫鬟僕役一個也沒放過。因為手段狠辣,殺戮過重,曾經被很多人詬病。而經過改編後,武松只誅殺了幾名元兇,倒是有一位曾跟隨武松學武的少年雜役,為了掩護武松,犧牲了自己。而原著中被武松殺死的都監府歌姬玉蘭,也被改編為因為心怡武松,雖有心一起隨武松逃亡,卻因為擔心成為累贅而跳樓自盡。電視劇裡呈現的武松是一個秉持正義,始終是被迫反擊的復仇者,雖然殺戮不斷,卻從未傷及無辜。到最後在蜈蚣嶺殺了強搶民女的江湖敗類王道人,更把武松的形象昇華為大俠。不只是秦漢時期那種重言諾輕生死的俠客,而是更符合近代武俠小說中對俠客的定義,與原著中的江湖好漢相比,俠客的境界顯然更高,也具備某種道德潔癖,在對待生命方面比好漢們更有操守與底線。

    《水滸傳》的一個巨大成就是它在人物塑造方面是非常寫實的,作者並沒有因為小說是以好漢們做主角就對他們無限拔高,宋江的外慈內忍,盧俊義的傲慢疏闊,李逵的天真可怖等等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電視劇中對人物的塑造是理想化的,然而對青少年來講,接受這種理想化的設定恐怕對他們更有益處,想得太複雜不如暫且接受這種好人壞人二元對立的認知,英雄好漢是好人,貪官汙吏是壞蛋,如果這種樸素的認識真的能貫穿一生,那也不見得是件壞事,總比只學到了到處挑事兒打架強。

    至於梁山好漢人物的複雜性,不如等年長几歲,閱歷多一點之後再做討論。像我們上了大學以後,幾乎沒人還會為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的義舉心潮澎湃,而只是理性的分析文章的藝術價值,創作手法,當時的社會風貌,好漢行為的時代侷限性等等,如果能有這個心態,那麼讀哪個版本其實也都無所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年人從多少歲掉牙才算是正常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