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步世界遺產

    武則天以太后的身份,以種種理由,將其兩個兒子(唐中宗李顯、睿宗李旦)的帝位廢掉後,她自己登基當了皇帝,改建周朝,史稱“武周”。她當皇帝的那年,已經67歲高齡,(是封建王朝當皇帝時年歲最大者)。當政數年後,(在位15年)為安排後事,想把其建立的武周江山延續下傳,有立孃家武氏侄子為皇儲之意。流露後,招到大臣們的反對,立儲不成,仍不死心,又謀出一計,提出由侄兒武三思代行三年國政的詔意,要取得大臣們的同情。重臣狄仁傑、老臣程咬金對女皇不立兒子、欲立武姓侄子為太子早持異意,對武三思的胡作非為,恨之入骨,堅決反對,連連奏本。狄仁傑(戲中稱貴人),以江山為重,據理勸諫。程咬金年老功高是開國元勳,見狄貴人動本無效,非常激動,跪拜女皇,則天見咬金要動本,以尊重元老的口氣說:“程老年邁功高,身體為重,國事不需多費心了”!女皇的安慰,咬金激情稍安;但見武三思在殿有貪權之野心,氣衝心頭,懷抱老王(太宗李世民)所賜的權力至上的板斧(有先斬後奏等權)有意怒視武三思後對君跪拜,陳述大唐江山來之不易,以親身的經歷說:老王(指世民)帶領眾將南征北戰,東打西殺,擊敗群雄,平服各個反叛勢力,安撫鄰邦,建立大唐江山;招賢納士,虛心納諫,勵精圖治,開創“貞觀”盛世,……高宗與主繼承發展,這樣繁榮康泰的江山,怎能隨意轉讓給一個“小”人(指武三思)呢?儘管咬金心情激動的奏諫,女皇仍不收成命,嚴詞奉勸其下殿。君主拒諫,咬金持強硬諫,皇帝以威嚴,強壓咬金,殿堂氣氛緊張,忠智善謀的狄仁傑為緩解矛盾,深謀遠慮提出一條妙計說:“臣聞薛剛在‘雞家山’集兵造反,議由武三思統兵平亂,待得勝回朝,再議代政之事。”此奏,得到女皇的採納,當即傳旨:“令武三思統兵出征平亂。”此舉,是狄仁傑的高妙計策,武三思是無能之輩,不是薛剛的對手,在殿堂對君奏稱“待三思得勝回朝”是一句高妙好聽、好“下臺級”的話。斷定有兩種結果:一是三思被薛剛殺死;二是敗逃回朝。即便是第二種結果,女皇哪能再讓其代政?薛剛為何造反呢,實質 不是。他是唐朝名將平遼王薛仁貴之孫,薛丁山(小說與戲劇中的名字)之子,輩輩忠良,為何作亂呢?是因武則天主政,聽信讒言,殘殺了薛家滿門,對其廢子自立篡唐改周當皇帝不滿。酒醉,在京城“鬧花燈”闖禍逃出後,暗保了被廢皇帝(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子,貶後稱盧陵王)原唐中宗李顯。暗懷保少主復唐之意,名為造反,實受李顯的指使,是母子互爭皇權的演示。“雞家山”軍兵探知武三思率兵來攻,薛剛率兵反擊,沒戰幾個回合,三思根本不是薛剛的對手,幾乎喪命,乘機脫逃。本來三思慘敗,卻偽造軍情,以得勝的假情回朝報君,皇帝蒙在宮中,不知實情。不料程、狄二臣軍探得實情。當狄貴人事畢回朝途中,遇一件怪事,即遇駕擋道,以為是聖駕出宮,急忙跪拜接駕,不料卻是女皇內寵,所謂的西宮張昌宗,竊用鑾駕出宮,胡作非為。狄仁傑對其惑君亂朝,早懷憤恨,今遇他越規胡為,令武士打了“鑾駕”。昌宗帶氣稟報了女皇。則天深知昌宗越規妄為,但還得顯示Regal,以壓服仁杰討歡昌宗,傳令武士設油鍋炸死仁杰。剛直的狄仁傑,臨危不懼,討得君王話畢受刑的允匿,冒死力諫,痛斥奸邪,出於忠心,諫詞激昂。說罷脫衣,欲跳油鍋。不料,大度有識,治政有方,尊愛賢才的則天皇帝竟然改容宣旨,免仁杰無罪,以狄愛卿平身等語安慰退朝,戲劇終結收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都存在哪些護膚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