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古人所講的避諱,是指封建時代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以及君主或尊親的超然地位,說話或寫文章時遇到君主、尊親的名字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示尊重。

    避諱的總原則在《公羊傳·閔公元年》裡記錄得很清楚: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也就是說分為三種情況。

    一、為尊者諱

    這個很好理解,皇帝叫什麼名字,天下就必須避諱這個名字。

    (康熙帝)

    比如,康熙名玄燁,不但整個清朝都在避諱這兩個字,甚至避諱到唐朝去了,清朝改稱唐玄宗為“唐明皇”,就是在避諱這個“玄”字;

    雍正登基後,他的兄弟們全部將名字中的“胤”字改為“允”,也是在避諱;

    順治名福臨,乾隆時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個字;

    漢光武帝劉秀時期,為了避諱他的“秀”字,當時的秀才稱為“茂才”;

    避諱皇帝之名,屬於當時的“國諱”或“公諱”,是最重要的一種避諱。科考時尤其要注意,用到需要避諱的字時必須少寫或用別的字來代替,一旦犯了忌諱,那就不是能不能中的問題,而是小命能不能保住的問題。

    (漢光武帝劉秀)

    二、為親者諱

    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諱”或“私緯”。朋友相交時,也需要注意避諱對方長輩之名,否則是很失禮的行為。

    要是犯了家諱,後果沒有犯公諱那麼嚴重,但古人講究禮儀,為避家諱也是千方百計。《史記》中,所有名字中帶有“談”字的人,都被司馬遷改了個名字,將“談”改為 “同”。

    為什麼?因為司馬遷的父親名叫“司馬談”,他在避諱呢。也不知那些被改名的人有沒有意見。

    三、為賢者諱

    這個主要是指避諱古之聖賢孔子和孟子的名字。

    孔子名丘,歷代對他都非常尊重,北宋時下令將“丘”字讀成“某”,寫的時候要在“丘”字上畫個紅圈圈;

    清朝時,將“丘”姓改成了“邱”姓,還不能讀準確,發音為“七”。現在邱、丘兩姓同存,就是因為有的改回了“丘”姓,有的沒改。

    (明末忠烈黃得功)

    避諱制度起源於夏、商時期,唐、宋、清朝時最為盛行。發展到後來,不只是為尊、親、賢避諱,連長官也要避諱,像黃得功、馬得功就屬於這種情況。

    但是,一來明朝不如其他朝代那麼講究避諱;二來為長官諱不是必須的,只要長官不是太過跋扈,部屬與其同名也不會計較,所以黃得功手下有個馬得功也就很正常了,談不上避諱。

    順帶一說,兩個得功命運不盡相同,黃得功在與清軍的作戰中失利自殺;馬得功降清,得了高官厚祿,在攻打鄭成功的戰役中陣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看百里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