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論縱橫
-
2 # 陽梅品讀歷史
蔡鍔將軍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1915年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
蒼蒼雲樹直參天,萬水千山拜眼前。環顧中原誰是主?從容騎馬上峰巔。”115年前,不到23歲的蔡鍔登上嶽麓山,吟誦這番豪言壯語。當時的他血氣方剛、風華正茂,戴著日本學成歸來“士官三傑”之一的桂冠,成為各路封疆大吏軍閥名流爭相延攬的主角。12年後,蔡鍔竟一語成讖,以國葬之禮,魂歸於此。
蔡鍔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軍事家和民主革命家,原名艮寅,字鬆坡,1882年12月18日生於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親睦鄉蔣家衝。蔡鍔一生充滿傳奇,15歲時,考入譚嗣同等人為培養維新變法人才而創辦的長沙時務學堂,深得梁啟超賞識。17歲時東渡日本求學,18歲時立志棄文習武並改名為“鍔”。1903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與蔣百里、張孝準一道被譽為“士官三傑”。1909年,清政府備受列強欺凌,正在廣西練兵的蔡鍔明確提出,要“把中國從怕打仗、打敗仗的國家變成敢打仗、打勝仗的國家”。
武昌起義爆發後,昆明革命黨人奮起響應,推舉蔡鍔為臨時總司令,於10月30日晚發動起義。蔡鍔率巫家壩步、炮兩標(團)趕到,與七十四標(團)合兵一處,開挖地道,實行爆破,攻下軍械局,給清軍以致命打擊。之後,起義軍發動夜襲,以巨大代價攻取了清軍佔領的五華山,取得勝利。這次起義發生在農曆重陽的九月初九,被稱為重九起義。之後,“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在昆明成立,蔡鍔被推舉為首任雲南軍都督。隨後,雲南軍都督府發表檄文,重申同盟會綱領,提出“平均地權”。
護國軍雖然在兵力、武器和給養上,都比袁世凱的北洋軍相差甚遠,但蔡鍔身先士卒,在廣西宣佈獨立的支援之下,艱難地扭轉了開戰之初的不利局面。隨後,廣東、浙江等地紛紛宣佈獨立,護國運動聲勢日壯。此時,原來支援袁世凱的各國列強與袁世凱劃清界限,北洋軍內部的矛盾也漸漸激化,就連袁世凱的親信也紛紛倒戈……1916年3月22日,稱帝僅83天的袁世凱不得不宣佈取消帝制。之後,進步黨聯絡西南各省實力派,以黎元洪繼任總統和恢復國會為條件,以反帝制的勝利結束了護國戰爭。
“為億萬民眾爭人格,於絕境處開共和”。蔡鍔去世後,國會參議院、眾議院當日開會決定,下半旗以致哀悼。孫中山先生書寫輓聯彰其功績:“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
-
3 # 本草百曉生
1911年9月16日,位於雲南昆明的一隊新軍隊伍,正護送一位前清巡撫出滇,而此時城內到處都洋溢在獨立清廷的喜悅中。
這位前清巡撫就是李經羲,對蔡鍔有知遇之恩。
時1905年,只有24歲的蔡鍔,一回國。被各路封疆大吏,爭先延攬。如湖南巡撫端方,就邀蔡鍔擔任湖南新軍教練處幫辦,兼武備兵目兩學堂教官。原湖南巡撫趙爾巽已升為東三省總督,儘管如此還不是忘向蔡鍔伸出橄欖枝,邀請他赴奉天練新軍。同時廣西巡撫李經羲則派人邀請蔡赴桂林。
當蔡鍔回邵陽老家看望年老的母親後,蔡鍔最終決定去廣西。於這年的7月22日,抵達桂林,李經羲立即讓蔡擔任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習官見隨營學堂總理官。他們所創辦的是廣西陸軍小學先後辦了四期,畢業學生數百人,得意門生有白崇禧、李宗仁、黃紹雄、李品仙等人。往後他們是桂系軍閥的新代表。
蔡鍔在這座四季如春的昆明城,寫了一部兵書,主要蒐集曾國藩和胡林翼治病的言論,這書定名為《曾胡治兵語錄》。
一個軍人怎麼會去寫書呢?
其實在未入伍前,蔡鍔一直憑藉其出色的文采,而大放異彩。他15歲的時候,就已熟讀四書五經,童年參加縣裡歲試斬獲頭籌。當時監考官府尹十分喜愛小蔡鍔,出的對子是“子男五十里”,下聯同樣需採用四書內容。“府尹二千石”。
留日期間,因身體虛弱,各項體能軍事訓練不合格,但其它文化學科,成就優異。在體能訓練中,尤其以翻槓、跳高、跳遠等運動完全不合格。
為此常常受到日籍教官和小鬼子同學的輕視,蔡鍔常對著同學好友曾叔子垂淚道苦。後蔡鍔以王船山的一副“六經自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作為勵志。要力學、困學以雪“東亞病夫”的恥辱。
一年後,蔡鍔簡直判若兩人,凡是運動和戶外訓練,蔡鍔都能位列前茅。
-
4 # 遼哥談歷史
蔡鍔是中華民國早期的傑出領袖,他也是護國軍第一軍司令,他畢業於成城學校和陸軍士官學校,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軍事家。
他這一輩子做過的兩件大事最著名,一件事就是在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對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那麼另一件事就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
他的遺著被編為《蔡松坡先生遺集》,他在一生中,注意辨別政治風雲,順應歷史潮流,在軍事理論和戰爭實踐方面都作出了較突出的貢獻。他在護國戰爭中,抱病參戰,指揮劣勢軍隊頂住了優勢敵人的進攻,逼迫敵軍停戰議和。
-
5 # I八零印記I
今天,我們不妨走進那段歷史,一起去認識一下這位民國傳奇的人物。
湘西英才蔡鍔,字鬆坡,1882年12月18日生於湖南省一個貧寒農家,時人習慣地理上把湖南省劃分為湘西、湘北和湘南三個地理區域,統稱三湘大地,蔡鍔的家鄉是湖南寶慶府邵陽縣,屬於湘西。
湘西地勢奇峻,風景秀美,民風彪悍,同時又是難得的人文薈萃之所,後來享謄世界的沈從文、黃永玉等文學藝術大師皆是從這片神奇的土地中走出來的,而蔡鍔是標準的湘西子弟,既剛毅武勇,又文采斐然,與師弟蔣百里一樣,都是民國史上難得的文武雙全的人物。
蔡鍔的父親是位普通的裁縫,頗有文化素養,這從他給剛出生的蔡鍔取的原名“艮寅”就可以看出一二。艮是八卦之一,代表山,正應和蔡鍔表字“鬆坡”,而寅屬十二地支,屬虎,歷史上很多名人也取名為“寅”,比如唐寅唐伯虎、曹寅曹雪芹。可見蔡父對孩子的期望是很高的,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似乳虎一般茁壯成長,又能像二位先輩一樣才高八斗,文采風流。
天資聰穎的蔡鍔並沒有讓父親失望,他6歲入私塾開蒙讀書,10歲即能作八股文,12歲拜當地頗有名詞的宿儒樊錐為師,學習經義和八股。在光緒二十一年四月(1895年)的院試中,年未及冠的蔡鍔的文章讓前來考查學子的湖南學政江標嘖嘖稀奇,當場將他補為縣學生,等於未滿14歲就取得秀才資格。
在年底的歲試中,蔡鍔再創佳績,名列一等,如果這樣一直刻苦攻讀下去,也許蔡鍔會一次又一次打破湖南科舉考試的年齡記錄,甚至成為清朝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狀元,但次年的一次際遇,還是改變了他往後的人生軌跡。
1897年,15歲的蔡鍔跟隨樊錐去省府長沙蔘加當年的鄉試秋闈。雖然並未中舉,但他的年齡和天才還是得到了湖南督學徐仁鑄的賞識,在後者的大力推薦下,蔡鍔得以進入當時湖南最好的長沙實務學堂,在這裡遇到了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兩個人,正是在這兩位的悉心教導下,讓少年蔡鍔往後的人生變得精彩萬分,也成就了未來那個劍拔南山、頂天立地的蔡鍔。 他們的名字是梁啟超、唐才常。
梁啟超自不用多說,近代中國最有名的人物之一,而唐才常也非平庸之輩,他與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譚嗣同早年是同鄉同窗的至交好友,並稱“瀏陽二傑”。有這樣兩位導師的教導,未來的蔡鍔會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道路,自然不問可知了。
投筆從戎對於蔡鍔,梁啟超尤為欣賞,他從這個天資聰穎、性格剛毅的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和蔡鍔一樣,梁啟超也是15歲就考中舉人,是名震八方的才子。所以對蔡鍔的教導尤為用心,而用後來梁啟超文章中的話說就是“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雖然梁任公先前變法圖強的嘗試失敗了,但是隻要中國有蔡鍔這樣的少年在,那麼早晚還是有站立起來的那一天。
1899年,在梁啟超的鼓勵號召下,蔡鍔離開家鄉湖南,來到當時開風氣之先的上海南洋公學入讀,隨即又跟隨老師遠赴日本留學,修習救國救民的近代化的思想和知識。
當時的日本不單是中國留學生聚集的地方,也是革命黨和維新派的大本營,前來留學的青年們根據各自的信仰,也分別組織了不同的政治團體和學會。
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學習政治哲學的蔡鍔自然也不例外,在校期間,他曾以筆名“孟博”、“奮翮生”投稿於梁啟超所辦的《清議報》,又和同鄉劉百剛、吳祿貞創辦“勵志會”進行思想宣傳,後又加入老師唐才常的“自立會”,籌劃反清起義。
唐才常此時的計劃已經到了倒計時的節點,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北方轟轟烈烈展開,清政府自顧不暇,看到機會的唐才常遂帶著得意門生蔡鍔回國進行活動。
他在上海與沈藎、畢永年等創立反清組織“自立會”,對外則是搞文化的“東文譯社”,組織自立軍,自任總司令。當年的七月一日,唐才常出面在上海愚園邀集維新人物,召開“中國國會”,推舉葉浩吾任主席,宣佈“不認通匪矯詔之偽政府”“保全中國自主”等事項,並由首位中國留學生容閎以英文起草對外宣言,謂“決定不認滿洲政府有統治清國之權”。
同時,大會選舉了容閎、嚴復為正副會長,唐才常任總幹事。會後決定自立軍分七路共同起事,定於半月後的七月十五日在漢口、漢陽、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同時發動起義,再造一個革命的、嶄新的中國。
但不幸的是,因為日本方面的經費未能及時送到,原來擬定月中發動起義的江南幾支隊伍被迫延期至二十九月發難,但在安徽淮南大通的一支部隊卻未得情報,仍按期起事,隨即遭到失敗,自立軍的計劃也迅速被清廷得知。
唐才常親自主持的湖南一路自然也逃不過清廷的耳目,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自非泛泛之輩,唐才常密謀造反的證據他一拿到手,便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始對革命黨人的搜捕,唐才常不幸被抓,慷慨就義,臨終前題寫“七尺微軀酬故友,一腔熱血濺荒丘“,以生命的代價給了好友譚嗣同一個迴應。
再度來到日本的蔡鍔放棄了橫濱東亞商業學校的文科學業,投筆從戎,考入日本的成城學校及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他立志要用自己掌中的三尺長劍,還天下一個清明太平。
軍校教官光緒三十年,經過漫長的四年陸軍士官學校生活後,蔡鍔畢業回國,先後出任江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廣西測繪學堂堂長、陸軍小學總辦等職。
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意識到自己在軍事武器和制度上的全面落後,終於痛下決心要從根本上進行全面的軍事改革。
在北方,袁世凱小站編練六鎮新軍;在南方,清政府逐一要求各省必須至少編練一鎮新軍,以實現全國軍事現代化。但清政府想不到的是,正是這個舉動讓新軍成了自己的掘墓人。新軍的軍官多是留學日本歸來的軍校畢業生,多數在國外都深受革命思想的影響,讓他們去掌握軍隊訓練士兵,必然會讓新軍成為培養革命黨人的溫床,清政府本來是為了自己苟延殘喘想出的這條生路,卻恰恰加速了這個腐朽王朝的滅亡。
有趣的是,本來應該是革命先鋒的蔡鍔卻在廣西任上遭到學生的驅逐,學生竟然以為他是“保皇黨人”。原因是蔡鍔吸取了唐才常匆匆起事的失敗和教訓,平日韜光養晦,悄無聲息地進行著革命的準備工作,結果引起了激進的青年學生們的誤解和不滿,認為這位長官“不革命”,結果蔡鍔就被以“革命派”自居的一干人等驅逐了,被迫離開廣西,轉往他處。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這場誤會背後其實牽涉了一個本省人與外省人權力鬥爭的問題。蔡鍔因為所謀者甚大,所以行事機密,有些革命思想只敢給信任的湖南籍學生透露,平日也只跟這些老鄉來往。這引起了廣西當地的學生不滿,認為這是蔡老師“偏心”同鄉,而蔡鍔又不好公開解釋,導致誤會越來越深,廣西本土學生組織起來發起了抵制運動,蔡鍔被迫離開。翻閱當時的學生領袖名冊,李宗仁、白崇禧等未來桂系大佬的名字赫然在列。
但正所謂“天下誰人不識君”,此時的蔡鍔的大名早已享謄西南五省,時任雲南總督的李經羲就向他丟擲橄欖枝,著力聘請他到雲南擔任軍職。蔡鍔接受了邀請,於1911年初來到雲南,準備在這片新的土地上開始新的征程。
到達雲南之初,蔡鍔因無所任事,所以開始潛心研究兵法,他十分推崇湘籍老前輩曾國藩、胡林翼的治兵思路,主張“治兵之道,以擇將為先”,要求為將者應賞罰分明,“以菩薩心腸,行雷霆手段“來糾正當時中國軍隊中武備廢弛的風氣,還親自編纂了《曾胡治兵語錄》作為軍校的教材,這本書後來被另一位曾國藩的崇拜者所賞識採納,成為他管理下的黃埔軍校的教材,這個人就是蔣介石。
該年7月,清廷發下命令,蔡鍔雲南陸軍第19鎮第37協協統,而此時距離武昌城頭的那聲槍響,已不足三個月的時間。
革命督軍新軍的編制仿自日本,一鎮下轄兩協,所以蔡鍔的職位相當於日軍的旅團長,這已經是可以掛少將肩章的高位了。這一年,蔡鍔29歲。他終於有了足夠的權力和空間,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張和設想來進行軍隊的訓練和改造工作了。
當時,雲南和全國一樣,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學齡兒童,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潮風起雲湧,各種起義正在醞釀之中。蔡鍔所掌握的新軍19鎮和雲南講武堂中有大批同盟會會員和從日本回國的思想激進的青年軍官,他們活動頻繁,積極策劃和組織反清革命鬥爭。
對此蔡鍔自然心知肚明,他雖未參加同盟會,但恩師唐常才遇害的那一幕他始終未曾忘懷,蔡鍔暗中與同盟會保持聯絡,對革命黨的活動給予同情和協助。他向同盟會員保證:一旦發生革命,一定給予“絕對支援”。
同年9月,“天下未亂蜀先亂”,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影響波及周邊數省,東邊的湖北更是借勢而起,利用省內清軍調去入川鎮壓、府城防務空虛的機會,一舉發動了武昌起義,“首倡義舉”獲得成功。
隨後就算多米諾骨牌一樣,南方各省紛紛起義響應,清廷在長江流域的統治土崩瓦解。與四川相鄰的雲南省自然也不會脫離革命大勢,手握兵權的蔡鍔同雲南省的革命派人士李根源、唐繼堯商議後決定舉兵響應,逮捕雲南總督李經羲,奪取政權。
在當時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李經羲自然沒有反抗的餘地,蔡鍔本人宅心仁厚,畢竟李經羲在過去對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並未太過為難這位過氣的前清官僚,在攻打總督府的時候還喊話讓其去法國領事館避難,以免被炮火波及。後來又派人禮送其出省,可謂仁至義盡,不失君子本色。
1911年11月1日,“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成立,蔡鍔被推舉為雲南都督。他一面派遣部隊進入四川和貴州來鞏固革命成果,另一面開始著手解決雲南的內政問題,尤其是政治、軍事方面的積弊。因為他的正直清廉,果敢能幹,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他被擁戴繼續擔任雲南省都督,但蔡鍔認為“軍人干政”乃是時弊,在任職不到一年後堅決拒絕了雲南父老要他留任的要求,接受了袁世凱的邀請,去北京政府的陸軍部任職。
京城困局不得不說,辛亥革命初期蔡鍔對袁世凱是抱有幻想的。這位單純的軍人只看到了袁世凱才士卓越、經驗老到、做事純熟的一面,認為當時的中國非袁世凱這種強人不能收拾局面,甚至發電稱讚其“巨集才偉略、群望所歸”。所以在革命後的南北議和後來的“二次革命”中他都是袁世凱北洋政府的支持者,這並非出身對袁的愚忠,而是出於維護國家統一的公義,至於蔡鍔真正認識到袁世凱“大總統”背後那不可告人的野心和陰謀,則是在他去北京任職之後了。
作為獨裁者,袁世凱有著所有獨夫的通病,即疑心很重,尤其掌握一地軍政大權的各省督軍更是他的心腹大患,即使在“二次革命”中這些人對他表示了支援,他也不放心,平定“二次革命”後他立即將各地方都督召到北京,進行籠絡並監視,這其中就包括蔡鍔。
蔡鍔這個人袁世凱是瞭解的,一心為公,思慮單純,乃是舉世無雙的高尚人物。老袁自知跟他不是一路人,索性放棄了用金錢美女加以籠絡的心思,只是在官爵上把蔡鍔拔得高高的。什麼昭威將軍、全國經界局督辦等虛銜不要錢似的給蔡鍔加封,就是不讓他接觸實際的軍務。
蔡鍔在這時慢慢覺出了不對勁,當時西南邊境形勢緊張,用蔡鍔自己的話就是“英窺西藏,法窺滇黔桂粵之謀日迫,邊陲多故,危機已伏。若屏藩不固,國將不國”。
為此他伏案疾筆,擬定了對國家極有戰略價值的《西南五省邊防計劃》,呼籲中央儘快予以落實,以保一方國土。可是袁世凱在乾的事情則是忙著鎮壓國內反對派,回收各地督軍的權力,甚至為了擴充北洋軍不惜向外國銀行財團舉債借款,對於國防卻是不理不睬或者一味應付,完成沒有一國領袖該有的責任和大局觀。
蔡鍔意識到,也許自己認錯人了,固然這位袁大總統有一統中國的“雄心”,但是他的私心遠大於公義,所作所為都是從自身和北洋小團體的利益出發,這種人當權,當非國家幸事。但此時他兵權已失,一時也沒有辦法可想,只好埋頭于軍事學術研究,希望找出一條實現國防現代化的可行性辦法。
1915年,袁世凱的個人野心已膨脹到無法抑制的地步,他開始公然撕下“革命功臣”的面具,毫無顧忌地指使手下在輿論上給自己造勢,竊國稱帝的念頭已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同年5月,《二十一條》的簽訂讓蔡鍔徹底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袁世凱為了稱帝不惜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此賊不除,國將不國!他覺得自己必須得做點什麼了!
巧妙周旋雖然蝸居北京已逾一年,但蔡鍔相信,憑藉自己的威望和多年來經營的基礎,只要能夠回到雲南振臂一呼,滇軍還是會跟著他奮戰到底的。
蔡鍔發現自己外出的時候隨時會有人盯梢,更可怕的是,他已經不能離開北京了。
面對困局,蔡鍔決定去找同樣在北京的恩師梁啟超商討對策。此時梁啟超已然淡出政壇,專心學問,但是同樣對袁世凱的行徑氣憤至極。眼見自己的學生胸懷天下,欲為“四萬萬人爭人格”,自然十分欣喜,決定儘自己一切可能來幫助蔡鍔脫離北京,而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麻痺袁世凱。
於是蔡鍔做出一副熱心的樣子,表面上衷心擁護袁世凱稱帝,實際上卻悄悄將家眷分批安排送離北京。隨後經友人周善培策劃,故意裝出一副浪蕩公子的模樣,整日在市場、戲院、八大胡同治遊,並引出了一段民國史上的佳話,即與一代名妓小鳳仙的浪漫愛情故事。
接著一個月,蔡鍔又裝病,先入北京的日本醫院,然後串通醫院出具證明書,要蔡鍔赴日本就醫。經梁啟超幫助,蔡鍔隨即逃出北京,奔赴天津,經水路脫離虎口。
後來,蔡鍔從海上聚首越南迴到雲南。12月25日,他與唐繼堯等人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
護國討袁雖說蔡鍔讓醫院在他的病情上進行了誇大,但事實是此時他的健康已經不理想了,北京寒冷乾燥的天氣讓身為南方人的蔡鍔極不適應,水土不服加上心情鬱悶,讓他的喉部產生了嚴重的疾病,咳嗽不止,不然也不會瞞過精明的袁世凱。
而如果蔡鍔確實是按照醫囑於此時到日本進行治療的話,很可能也不會英年早逝。但他目前還有比治病更重要的事情去完成,那就是護國討袁。
他來昆明前已有梁啟超商定:“雲南於袁氏下令稱帝后即獨立,貴州則越一日後響應,廣西則越兩月後響應,然後以雲貴之力下四川,以廣西之力下廣東。”
12月25日,即袁世凱“登基”前一個星期,蔡鍔通電全國,正式宣佈雲南獨立,恢復都督府,唐繼堯任都督,並組織護國軍,蔡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率軍入川;李烈鈞任第二軍總司令,率軍由滇南經百色入粵;唐繼堯兼任第三軍總司令,坐鎮後方。由此發動了聲討袁世凱的護國戰爭。
此時蔡鍔麾下將星閃耀,顧品珍、劉存厚等在民國史上留下名字的次們都是蔡鍔部的團長、營長,而未來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朱德老總,這時也在蔡鍔軍中擔任支隊指揮官,而且朱德部隊還一度殺到距離瀘州僅幾千米的地方,是第一軍在護國戰役中推進的最遠距離。
袁世凱派去與蔡鍔對壘的是北洋軍第二路軍司令張敬堯,此人心狠手辣,斂財成性,但軍事指揮與蔡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他手底下八萬號稱精銳的北洋軍,居然與前後算起來不過兩萬人的蔡鍔部打了平手。
雖然護國軍限於兵力和後勤補給的劣勢沒能實現會師武漢的戰略意圖,但瀘州的拉鋸戰牽制了袁世凱的大量兵力,使其面對其他地方的護國運動無可奈何。最終,在全中國人民的一片罵聲中,眾叛親離的袁世凱灰溜溜地取消帝制,宣佈下臺,復辟鬧劇無果而終。
護國戰爭勝利結束後,蔡鍔一度任四川督軍兼省長,但是他的喉部疾病已經嚴重到了非醫治不可的地步了,他只好放下手邊事情,真正地去日本開刀治療。
誰曾想這一去卻是永別,1916年11月8日,蔡鍔因醫治無效,在日本福岡的九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逝世,年僅34歲。
蔡鍔一生光明磊落,生平不愛錢,不戀權,常說的是“人以良心為第一命,令良心一壞,則凡事皆廢”,在那個有槍便是王的動盪亂世中,他是一個罕見的不當軍閥、不謀私利的真正軍人。
正如他的莫逆之交陶菊隱先生所說:“自民國以來,武人解兵柄,棠愛猶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
1917年4月12日,以國葬禮葬於長沙嶽麓山白鶴泉左後方山上,佔地面積1620平方米,成為享受國葬待遇的民國第一人。
蔡鍔的死讓他的老師梁啟超悲痛欲絕,他在輓聯中寫道:“國民賴公有人格,英雄無命亦天心。”六年以後,梁啟超還在演講中沉痛呼喚:“不死的蔡公啊!請你把你的精神變化百千萬億化身,永遠駐在我們青年心坎裡頭。”
蔡鍔,以他短暫而絢爛的一生,為我們演繹了一曲真正的少年中國之歌!
-
6 # 老農民嘮三農
如果問起蔡鍔將軍的紅顏知己是誰,可能很多人立馬會回答道,小鳳仙。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卻是另外一位女子,她在蔡鍔將軍生前和蔡鍔將軍相依相伴,是他真正意義上的紅顏知己,那就是潘慧英。
蔡鍔將軍是近代有名的儒將,文武雙全、一表人才這些詞用在他身上最合適不過。一個是青年才俊,一個是紅顏佳人,在民國那樣的歷史背景下,兩人從相識到相伴,本來也可以是一對神仙眷侶,可惜時局動亂,蔡鍔將軍早逝,兩人過早的就陰陽相隔了。
1911年的時候,蔡鍔來到雲南省,在這一年裡,他和潘慧英相遇了。不過此時他已經結了婚,妻子在家裡照顧雙親,蔡鍔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處理軍政之事,和家人聚少離多。潘慧英的父親是當地的鄉紳,在當地頗有名望,潘慧英從小就進私塾接受教育。她聰明好學,而且嬌小可愛,從小就有不少人喜歡她,長大之後,媒人更是踏破了門檻。但是潘慧英卻一個也看不上。
當時蔡鍔在雲南出任都督,平時公務非常繁忙,妻子又遠在湖南朋友們都覺得他身邊缺個女人照顧,就建議他再結一門親事,並且為他舉薦了潘慧英。在這之前,兩個人已經見過。雖然潘慧英比蔡鍔小13歲,但是像蔡鍔這般優秀耀眼的人物,還處於少女時期的潘慧英很難不動心。潘慧英的溫柔以及才貌也讓蔡鍔心神盪漾,而且潘慧英受到了高等教育,經常能和蔡鍔產生一些思想上的碰撞,這給於蔡鍔極大的安慰。1912年的時候,兩個人辦了一個簡單的婚宴,只邀了一些非常親近的朋友參加。潘慧英在嫁給蔡鍔之後,並沒有那種官太太的張揚,她很少和蔡鍔一起在公共場合出現。蔡鍔平時生活作風簡樸,所以潘慧英身邊也沒有丫鬟,每次家裡來客人的時候,都是潘慧英親自下廚的。蔡鍔的公務沒那麼繁忙的時候,便是兩個人的二人世界,一直是親密異常。
蔡鍔於1913年的時候,被袁世凱派到了北京,攜潘慧英與之同行。第二年蔡鍔的母親和他的原配夫人也來了北京。此前袁世凱已經開始懷疑蔡鍔的忠心,其實蔡鍔心裡非常反對袁世凱的專制,為了降低袁世凱的猜疑之心,蔡鍔開始表現的胸無大志起來,故意在花叢裡面流連,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結識了小鳳仙。與其說他和小鳳仙是紅顏知己,倒不如說他只是利用小鳳仙的身份來為自己辯護。
蔡鍔之所以選擇小鳳仙,一是因為年紀比較小、思想純,二也是因為小鳳仙的氣質也比較正,也有些學識,一方面可以作掩護,另一方面多少也能交流的下去。當危機來臨的時候,小鳳仙為了不暴露蔡鍔的行蹤,面對質問,堅決不開口,這才使得她的俠義之名廣播開來,而他們之間親密的“感情”也因為廣為人知。不過這些都是表面現象,蔡鍔在外面漂泊不定的日子裡,會時不時的給潘慧英寫家書。家書中,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一股深情的相思。蔡鍔死後,潘慧英雖然只有21歲,但卻依然守寡到死,終身沒有再嫁。
-
7 # 綺閣書生
蔡鍔(1882年12月18日至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鬆坡,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人,是中華民國初年傑出的軍事領袖,一位叱吒風雲的青年將領。蔡鍔短暫的一生,卻做了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向搖搖欲墜的晚清政府敲響了喪鐘。第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蔡鍔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之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制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先生遺集》。
少年時期的蔡鍔曾師從梁啟超,譚嗣同,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又東渡日本學習。回國之後,積極參加革命運動。
1910年雲南新軍官兵五華山組織了“雲南軍都督府”,公推蔡鍔為雲南都督,之後,蔡鍔聯絡滇,川,黔,桂,粵五省軍隊,聯合抗擊英法侵略者,並組織新軍,為推翻滿清王朝,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5年,袁世凱稱帝,激起全中國人民聲討。蔡鍔由北京潛回雲南,與唐繼堯等幹12月25日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逼迫袁世凱取消帝制。
-
8 # 心靈倒映
蔡鍔將軍1882年12月18日生於湖南邵陽市(寶慶府).親睦鄉蔣家衝的一個裁縫家庭.也有一種說法是出生在寶慶府武岡岡州山門鎮水東大壩上。幼年時期在私塾讀書.12歲中得秀才.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譚嗣同.並與之結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之後考入上海南洋公學(今天的上海交大前身).
1900年蔡鍔參加自立軍,後來失敗改名為“鍔”之後再次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
1904年回國的蔡鍔將軍,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教練新軍.
1911年10月30日,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蔡鍔擔任零時革命總司令.11月1日,大中華雲南軍都督府成立,蔡鍔擔任都督.並大力推行新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1915年袁世凱稱帝,蔡鍔擔任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唐繼堯為雲南軍政府都督.組成國軍三軍.從四川.湘西.廣西討伐袁世凱.
1916年蔡鍔病情惡化,9月去日本求醫.11月8日上午,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
1917年4月12日,蔡鍔魂歸故里.在長沙嶽麓山舉行國葬,蔡鍔也是民國曆史上的“國葬第一人”.
思想主張
實行“軍國民主義”,蔡鍔認為:“欲建造軍國民,必先陶鑄國魂”的救國主張.
人物趣事
蔡鍔與小鳳仙的愛情故事被許多野史所記載.很多被拍成電視劇作品.
-
9 # 傾一生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出生於湖南省寶慶府一個貧寒的裁縫家庭。幼年在私塾讀書。12歲考中秀才。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譚嗣同,並收到梁啟超的賞識,與之有著深厚的師生情意,後又入上海南洋公學(現在上海交通大學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
1900年隨唐常才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蔡鍔”,立志“流血救民”,再去日本,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後,蔡鍔與唐繼堯,劉雲峰等謀劃雲南起義來支援武昌起義。10月31日,起義軍勝利攻佔雲貴總督署,11月1日,大中華雲南軍都督府成立,蔡鍔被推舉為都督。數日後,雲南各府、州、縣傳檄而定,全省光復,清政府在雲南的封建統治被徹底推翻。蔡鍔在出任雲南都督期間,大力推行新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受軍民愛戴。
護國軍以弱勢兵力與當時精銳的北洋軍,激戰數月,有力的支援了其他地區的反袁行動。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佈取消帝制。
1916年7月6日蔡鍔被任命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是此時的蔡鍔已經重病纏身,只能草草處理四川善後事宜,九月東渡日本治療。
1916年11月8日,蔡將軍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蔡鍔在遺囑中寫道:“我統率滇之護國軍第一軍在川戰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佩金等核實呈請恤獎,以昭公允;鍔以短命,未能盡力為民國,應為薄葬。”
-
10 # 小哥話歷史
蔡鍔死後,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鍔也成為民國曆史上的“國葬第一人”。終觀蔡鍔短暫卻又輝煌的一生,一直致力於國家富強和民族解放,為中國的共和大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豐功偉績必將被後人永遠銘記!
回覆列表
縱橫從事歷史創作將近三年,寫了四五百萬字,要說最喜歡的歷史階段,還是民國時期,儘管民國軍閥混戰,國家經常處於危亡之中,但是這也是我們脫胎換骨時期,尤其是在這一時期湧現出的仁人志士,更是將這一段歷史展現了慷慨激昂。如果要說民國時期我最欣賞的人物,那就是蔡鍔將軍,為了國家的發展,不顧個人榮華富貴,抱病投身革命,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事蹟卻會被人永遠銘記。
蔡鍔將軍生於湖南省寶慶府的裁縫家庭,十分貧困,但是卻並沒有阻礙蔡鍔的眼界,蔡鍔早年在私塾勤學苦讀,12歲就考中秀才,甲午戰爭後,清廷積極尋求近代化之路,1898年16歲的蔡鍔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當時戊戌變法領袖人物梁啟超、譚嗣同。
甲午戰敗後,中國派遣大量留學生到日本學習,掀起一股中國學日風潮,受此影響1899年蔡鍔前往日本尋求強國之路,先後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
在日本期間,蔡鍔接受先進思想,對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極為憤恨,曾在詩中寫道“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菌”,與戊戌變法失敗後,其恩師譚嗣同的臨終絕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頗有呼應之意。
這一次起義失敗的很快,結合戊戌變法失敗的經驗,讓蔡鍔明白沒有強大的武裝,想要進行變革是痴人說夢,再次回到日本後,蔡鍔先考入成城學校,隨後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專門學習軍事知識。
1902年,蔡鍔在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中,發表《軍國民篇》裡講到,中國的落後的各方面因素,極力主張,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要實行“軍國民主義”。
1904年,作為最早從日本陸士畢業的一批留學生,蔡鍔回國後受到正在推廣清末新政浪潮的影響,先後在湖南、廣西等地的講武堂教練新軍,由於軍事功底紮實,講解精闢,深受同僚與士兵的敬佩。
此後不久,雲貴總督李經羲在籌辦雲南講武堂的時候,將蔡鍔聘請到雲南,予以重任,由於李經羲對革命派抱有同情,雲南陸軍講武堂與雲南新軍成為革命勢力的大本營,蔡鍔雖然還未參加同盟會,但是也對革命活動不拒絕,曾經向同盟會成員保證“一旦發生革命,一定給予絕對同情支援”。
這一次起義對於推動全國革命活動具有重大的影響,最終對於清政府在全國統治的結束,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後,更是蔡鍔一個全新的開始,蔡鍔擔任雲南都督期間,大力推行新政,改善發展經濟民生,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將雲南從國家邊陲之地,打造成民主共和的家園,此後,雲南滇軍能夠幾十年超然與國民政府的統治,很大程度上就是蔡鍔打下的基礎。
袁世凱與蔡鍔的很多思想是不謀而合的,袁世凱對蔡鍔也尤為欣賞,蔡鍔對袁世凱也抱有某種信任,比如蔡鍔一直希望建立一支現代化的國防軍隊,而袁世凱則以組建新軍而聞名,蔡鍔從日本回國後到雲南職教的講武堂,也是袁世凱推行清末新政,為建立新軍而組建的。
袁世凱一生最為傑出的作品就是組建了北洋新軍,在這一點上,蔡鍔是心知肚明的,在北京期間,蔡鍔多次給予袁世凱獻計獻策,希望袁世凱能夠加強國防建設。
正在袁世凱籌劃恢復帝制時,蔡鍔卻以看病為由東渡日本,經過臺灣、香港、越南的旅程後於12月19日抵達昆明,這時距離袁世凱12月12日宣佈稱帝已經過去七天。
蔡鍔抵達昆明後,立即著手組織雲南反袁武裝起義,在12月25日宣佈雲南獨立,並且組織護國軍,打響反袁護國第一槍,兵分三路討袁。
儘管蔡鍔的護國軍相對於北洋政府來說並不佔優勢,但是蔡鍔還是以雲南的武裝為基礎,屢次擊敗袁世凱的軍隊,並且受到各省反袁武裝的支援,在全國的聲討浪潮下,袁世凱不得不取消帝制,不久抑鬱而亡。
然而在蔡鍔將軍最後的遺囑中,他還是不忘革命事宜,讓部下為陣亡的將士申請撫卹金,並且表示自己“鍔以短命,未能盡力為民國,應為薄葬。”
他的恩師梁啟超則在追悼會上稱讚蔡鍔是“為國民爭人格”,痛惜不已,蔡鍔去世後,不久,北洋政府為他舉行了民國曆史上第一個國葬的人。
在他前後八年投身革命的生涯中,雖如曇花一現,卻精彩紛呈,尤其是在雲南辛亥起義與護國戰爭中,蔡鍔都以革命先鋒的姿態衝在最前,值得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