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迷夢a

    冥王星在 1930 年被發現,而大家都以為行星的故事會就此告一段落。不過,時間快速前進到 2005 年,美國天文學家 Mike Brown 在冥王星軌道以外發現比冥王星體積稍為小的 Eris (又稱 Xena 或 2003 UB313),而接著的一年內有 44 顆類似物體在鄰近被發現! 要把冥王星歸類為行星,恐怕也要把 Eris 等新朋友包括在內。不過,他們的體積或質量跟八大恆星實在差得太遠;冥王星的質量是我們月亮的 17%,而直徑也不足以夠橫蓋北美洲。把類似物體歸類為行星,確實是不明智的。

    冥王星 (Pluto) 跟 Xena (Eris) 和月亮大小

    而且,冥王星的軌道也異於常人,它不但不在八大行星的軌道平面上,而且有時候還會比海王星跟接近太陽。這些,都是對它行星身份的不利因素。

    太陽系行星軌道示意圖

    因為這一切的原因,負責命名天體的國際天文聯會在 2006 年透過議案,以大多數會員表決贊成將冥王星和 Eris 等歸類為「矮行星 (dwarf planet)」。另外,「太陽系行星」一詞則第一次得到準確的定義 !

    1.圍繞太陽執行的天體2.天體有足夠的質量,透過自身引力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也就是達到約為球體的形狀 3.清理了軌道附近的雜物;例如,木星強大的重力吸引著鄰近的零碎石塊,令它們跟木星發生碰撞,結果對木星的構造影響微乎其微!

    冥王星不是圓的,而且附近也有很多類似大小和質量的天體。它自己就有五個衛星,而其中最大的 Charon 的質量是冥王星的 11.6%。所以,它並不是新定義下的「行星」。

  • 2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1930年,當冥王星第一次被克萊德·湯博發現時,它被視為太陽系的行星之一。然而,現在它已經被歸類到矮行星,併成為柯伊伯帶內已知天體中體積最大的矮行星。柯伊伯帶處於太陽系邊緣地帶,充滿了微小冰封的物體。2006年,當一批科學家決定正式定義“行星”這個術語時,冥王星因不符合其定義被降級。

    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的決議,符合這些條件的天體可被視為恆星的行星:

    一是該天體的軌道必須圍繞太陽運轉;

    二是該天體必須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即近於球形)。

    三是該天體必須清理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

    由於冥王星是柯伊伯帶的一部分,它周圍全是冰制天體,因此無法滿足第三項標準,它不再被認為是行星,而是被歸入到矮行星。其他矮行星包括穀神星、妊神星、鳥神星和鬩神星等。

    不過,冥王星在太陽系中還是有一定地位的。它是太陽系內已知體積最大、質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在直接圍繞太陽執行的天體中,冥王星體積排名第九,質量排名第十;冥王星是體積最大的海外天體,其質量僅次於位於離散盤中的鬩神星。

  • 3 # 賽先生科普

    天文學家為了給行星一個明確的定義,於2006年在第26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制定了相關標準,而冥王星因為不符合行星定義,因此被降級為矮行星。(太陽系中環繞太陽執行的天體分為三種:行星、矮行星、太陽系小天體)

    而冥王星並不符合第三條要求,因其軌道特殊(比較扁,而且傾角還大,與黃道面存在一個17度的夾角),它的近日點甚至比海王星的近日點還要近,但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存在軌道共振,保證了冥王星運動的穩定性。對於只是不符合第三條規定的天體,且不是衛星的天體,我們就將其定義為矮行星,顯然冥王星必須得降級了。

    實際上從1930年天文學家發現冥王星以來,它的爭議就一直存在,一開始估算它的質量是地球的數倍,但這個數值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不斷的被縮減,到了1978年,天文學家發現它的質量差不多隻有月球的五分之一,但因為衛星卡戎的存在,天文學家們還是將其當做行星對待(實際上那時候人們對行星的定義是比較模糊的)

    到了2005年,天文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了鬩神星,它的質量比冥王星還要大,這是導致冥王星被降低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按理說鬩神星也應該成為行星,但這也意味著將來太陽系內的行星數量將會越來越多。

    最終天文學家們感到這件事不能再拖了,於是在2006年的第26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制定了標準,冥王星因此被開除行星籍,成為了一顆矮行星,而太陽系內的行星數量至今就維持在了八顆。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期吃酵素梅對身體有傷害嗎?需要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