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漢武帝的利祿引誘的典型措施有二:
1.獨尊儒術
中國古代的封建君主為了國家穩定,大多希望加強思想統治,秦始皇是,漢武帝是,後世的君主也是。
秦始王以為依靠焚書坑儒的暴力手段就可以強迫百姓崇尚法家,統一思想,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漢武帝吸取董仲舒的建議,不禁諸家學說,但獨尊儒術,以儒學為官學,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中央辦太學,地方興郡國學,皆以五經為教授內容,從地方到中央的儒學教育體系逐步建立。
從此以後,儒學成為了中國古代的統治思想與主流意識形態,對後世的政治、文化、社會等都影響深遠。
2.推恩令
漢初,劉邦認為周朝分封歷經800餘載,秦朝未實行分封15年就滅亡了,錯誤地以為有同姓諸侯王的拱衛是長治久安之道,於是在繼承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還推行分封制。
郡國並行的局面到劉邦的孫子漢景帝時,弊端就凸現。七國勢力做大,危及中央。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削藩,誰知吳、楚等國正想謀反,苦於沒有藉口,訊息傳來立馬聯絡其他王國一起打出“清君側,誅晁錯”的旗幟,發動叛亂。
景帝為了平息叛亂,居然真的誅殺了晁錯,但是叛亂之軍怎能平息?最終,在將軍周亞夫的征討中,“吳楚七國之亂”才被平定。但是,王國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
漢武帝吸取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徹底解決郡國並行帶來的禍患。
漢初,諸侯國王去世后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其他次子得不到任何土地,現改為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諸子皆可在王國內分得一塊土地,封為侯。
這項措施,朝廷以為推廣恩澤,得到了除了嫡長子以外了,其他諸侯王子嗣的支援。
按漢制,王國享有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但侯國需要歸屬地方郡管轄,相當於縣。
隨著推恩令的實行,王國被越分越小,漸漸被地方郡蠶食。因此,《三國演義》裡劉備號稱中山靖王的後代,但是卻家貧,只能賣草鞋。
漢武帝不用一兵一卒,將父親景帝不能解決的問題輕鬆解決了。
以上談到的兩項漢武帝的利誘措施都是其統治智慧的表現。
我認為漢武帝的利祿引誘的典型措施有二:
1.獨尊儒術
中國古代的封建君主為了國家穩定,大多希望加強思想統治,秦始皇是,漢武帝是,後世的君主也是。
秦始王以為依靠焚書坑儒的暴力手段就可以強迫百姓崇尚法家,統一思想,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漢武帝吸取董仲舒的建議,不禁諸家學說,但獨尊儒術,以儒學為官學,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中央辦太學,地方興郡國學,皆以五經為教授內容,從地方到中央的儒學教育體系逐步建立。
從此以後,儒學成為了中國古代的統治思想與主流意識形態,對後世的政治、文化、社會等都影響深遠。
2.推恩令
漢初,劉邦認為周朝分封歷經800餘載,秦朝未實行分封15年就滅亡了,錯誤地以為有同姓諸侯王的拱衛是長治久安之道,於是在繼承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還推行分封制。
郡國並行的局面到劉邦的孫子漢景帝時,弊端就凸現。七國勢力做大,危及中央。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削藩,誰知吳、楚等國正想謀反,苦於沒有藉口,訊息傳來立馬聯絡其他王國一起打出“清君側,誅晁錯”的旗幟,發動叛亂。
景帝為了平息叛亂,居然真的誅殺了晁錯,但是叛亂之軍怎能平息?最終,在將軍周亞夫的征討中,“吳楚七國之亂”才被平定。但是,王國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
漢武帝吸取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徹底解決郡國並行帶來的禍患。
漢初,諸侯國王去世后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其他次子得不到任何土地,現改為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諸子皆可在王國內分得一塊土地,封為侯。
這項措施,朝廷以為推廣恩澤,得到了除了嫡長子以外了,其他諸侯王子嗣的支援。
按漢制,王國享有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但侯國需要歸屬地方郡管轄,相當於縣。
隨著推恩令的實行,王國被越分越小,漸漸被地方郡蠶食。因此,《三國演義》裡劉備號稱中山靖王的後代,但是卻家貧,只能賣草鞋。
漢武帝不用一兵一卒,將父親景帝不能解決的問題輕鬆解決了。
以上談到的兩項漢武帝的利誘措施都是其統治智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