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子愛旅遊

    認知神經科學家透過對磁共振造影影像的研究,發現打哈欠時的腦部活動區和表示同情時的腦活動區域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打哈欠的“傳染”現象,可能代表了一種無意識的心智模仿。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心理學家史蒂文·普拉捷克的研究結論說,哈欠最容易傳染移情人群,這些人是那種別人踩到尖東西時他也會跟著喊“哎喲”的人。如果這個人恰好是個容易失眠的人,那麼,瑞士一位科學家可以幫他解決這個難題。這位科學家從打哈欠的傳染性上聯想到了睡覺,他製造了一種“安眠像”。這是一尊半身的人頭塑像,這個人像甜蜜蜜地打著哈欠,一副睏乏欲睡的樣子。他認為,失眠的人只要看著這個頭像,一會兒就會打起呵欠,然後安然入睡。擴充套件資料研究人員記錄了志願者打哈欠的時長,然後與他們大腦重量和大腦皮層神經元的數量作對比。結果發現,常打哈欠的志願者,其血液迴圈更好。研究還發現,人類的大腦質層神經元數量約為100億個,打哈欠的平均時長為6秒。相比之下,老鼠打哈欠的時長不到兩秒。因此研究人員認為,神經元數量是影響打哈欠時長的最主要因素,每次打哈欠長的人,他們的認知水平更好。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常打哈欠促進血液迴圈

  • 2 # 胡亮醫師

    打哈欠為何會傳染?

    許多人都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人打哈欠,身邊人往往會接二連三地“模仿”。這其實是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

    研究者發現,人在疲倦時,血液內的二氧化碳增多,刺激大腦呼吸中樞,引起深呼吸活動,也就是打哈欠。透過一次大量補充氧氣,撥出二氧化碳,來恢復血氧濃度,維持大腦正常工作。臉部的誇張運動有助放鬆肌肉,緩解疲勞。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個體生存建立在讀懂他人的行為、動機和情緒的基礎上。研究表明,領會他人意圖的第一個階段並非邏輯思考,而是用眼睛看到別人的行為,並在大腦中模仿一遍,就像照鏡子。這一過程被稱為“模仿反射”。在容易疲倦的場景中,比如長時間開會,如果一個人打哈欠,那麼所有看到這一過程的人都會在大腦中模仿一遍,並“提醒”自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緩解困倦。於是,打哈欠就“傳染”開了。基於這一原理,清嗓子、眨眼睛等行為也會傳染。此外,有科學家發現,容易被傳染打哈欠的人更有同情心,社交技巧更高。(據解放軍健康)

  • 3 # 純野生科學家

    對的,打哈欠會傳染,而且我實驗過,每次打哈欠都看看周圍,驚訝地發現有時我的哈欠是被後面的人傳染的,我根本沒有看著TA。

    野生科學家——我,對此的解釋

    下次打哈欠時,請您注意體會一下:在哈欠時你的耳朵裡面、下頜甚至整個後腦勺都是在振動的。這種振動的能量源於頸部肌肉和部分咀嚼肌的震顫收縮,我計算過,振動頻率不到每秒20次。所以這可以算做一種能量極低、強度極弱的次聲波(20Hz以下,低於人類聽覺範圍的聲波叫做次聲波)。就是說,每次你打哈欠,都會透過肌肉帶動顱骨和下頜產生振動,發出微弱的次聲波。

    人類的耳朵聽不到次聲波,但我們的身體能夠接收到它。頻率低於20Hz的次聲波可以和人體產生共振,對人造成一定的影響。

    當你周圍有人打哈欠時,你的內耳、顱骨,也許還有下頜骨等會受到次聲波的振動刺激。這種振動與你每次打哈欠時感受到的一樣,於是便誘發了你的神經反射(非條件反射。因為條件反射是後天的),你自己便也開始打哈欠。尤其是你正好也有些疲憊的時候。

    非野生科學家的解釋

    有人認為,被傳染一起打哈欠是一種從眾心理,是心理學範疇。科學家猜測,傳染性的哈欠,可能是從過去繼承的一種求生的本能:在過去,負責放哨的原始人類會透過打哈欠來保持警覺性,以便更好地探知和應對危險,傳染則可以造成更多人保持警覺。但被後面的人傳染就沒法解釋了。

    還有說是因為大量撥出二氧化碳的,但二氧化碳怎麼可能在一秒不到的時間裡擴散好幾米遠的?爆炸嗎?

    總結一下

    打哈欠確實也可以只通過視覺傳染。有人做過研究:讓幾個略感疲憊的受試者觀看別人打哈欠的錄影,結果有40%的受試者跟著打了哈欠(我表示懷疑)。就是說,打哈欠傳染可以有多種途徑,視覺、次聲波刺激、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或者大家都對這件事感到厭倦——這些都可以是誘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體驗服更新,初音未來和兔女郎內衣裝扮同時上線,你會選擇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