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宇宙小郎君
-
2 # 小懶喵
鳥類分為候鳥和留鳥。留鳥終年留居在出生地,不發生遷徙,如麻雀、喜鵲等。候鳥中夏季飛來繁殖、冬季南去的鳥類被稱為夏候鳥,如家燕、杜鵑等;野鴨、大雁等。遷徙行為並不是鳥類所特有的本能活動。
某些無脊椎動物,如東亞飛蝗、蝴蝶等;爬行類,如海龜等;哺乳類,如蝙蝠、鯨、海豹、鹿類等,還有某些魚類都有季節性的長距離遷徙。
鳥類分為候鳥和留鳥。留鳥終年留居在出生地,不發生遷徙,如麻雀、喜鵲等。候鳥中夏季飛來繁殖、冬季南去的鳥類被稱為夏候鳥,如家燕、杜鵑等;野鴨、大雁等。遷徙行為並不是鳥類所特有的本能活動。
某些無脊椎動物,如東亞飛蝗、蝴蝶等;爬行類,如海龜等;哺乳類,如蝙蝠、鯨、海豹、鹿類等,還有某些魚類都有季節性的長距離遷徙。
引起鳥類遷徙的原因很複雜,一般都認為這是鳥類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不僅有遺傳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對外界生活條件長期適應的結果,與氣候、食物等生活條件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候鳥對於氣候的變化感覺很靈敏,只要氣候一發生變化,它們就紛紛開始遷飛。這樣,可以避免北方冬季的嚴寒,以及南方夏季的酷暑。氣候的變化,還直接影響到鳥類的食物條件。例如,入秋以後,中國北方大多數植物紛紛落葉、枯萎,昆蟲活動減少,陸續鑽入地下入蜇或產卵後死亡,數量銳減。食物的匱乏促使以昆蟲為食的小型鳥類不能維持生活,只有遷徙到食物豐盛的南方,才能很好地渡過冬天,而以昆蟲和小型食蟲鳥為獵捕物件的鳥類也隨之南遷。
天氣的好壞、風向、風力的大小等均對鳥類的遷徙有較大的影響,較為適宜的是晴朗的天氣,並有風力為3—5級的順風。但春季遷徙的一部分鳥類,有時由於繁殖期的臨近而急於趕到繁殖地,因此即使在十分不利的氣候條件下,也會克服困難,繼續遷飛。
更令人稱奇的是,鳥群在遷徙時竟然能夠飛行得十分協調,時而向左,時而旋轉,時而如萬馬騰空跳躍,蔚為壯觀。這種現象自從古羅馬博物學家皮里尼首次對大雁等鳥類作過觀察記錄以來,已經被人們研究和探索了20個世紀,但至今仍眾說紛壇,莫衷一是。目前趨向於三種解釋:其一是“節能”說,根據“空氣動力學”或“跑道”原理,鳥類在作“V”字形飛行時,把翅膀放在其他鳥類飛行時所產生的氣流之上,就可以節約大約70%的能量,這對軀體比較笨重的大雁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其二是“資訊”說,在鳥類群飛時,常有一隻或幾隻有經驗的領頭鳥帶路,領頭鳥可以為鳥群提供食源、水源等的可靠資訊;其三是“安全”說,認為大群鳥類集合在一起的時候,要比單獨一隻或僅有數只鳥的情況更容易發現敵害,因為在鳥群飛行或棲息時,只要其中有一隻鳥發現敵害,它就會很快將這個資訊以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傳遞給所有的鳥,鳥群就會立即採取應急的對策,或者迅速逃跑,或者一起鳴叫,將敵害嚇退。
許多鳥類有一種本能,即所謂“返巢本性”,這種本性反映出它們對於自己的出生地棗故鄉的眷戀,以及尋找舊居的能力。它能幫助鳥類在第二年繁殖季節,順利地返回舊巢。有人曾捕獲一隻雕鴞,13年後,這隻獲得了自由的鳥兒竟回到了離故址不到2公里的地方。鳥類從千里之外定向識途的本領,一直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奧秘之一。它們靠什麼來決定航向?北極星?太陽?月亮?風?氣候?還是地磁?它們的方向意識又是從何而來的?這始終是自然界中一個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科學家透過環志、雷達、飛行跟蹤和遙感技術等方法測到,鳥類在飛行時,往往主要依靠視覺,透過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來確定飛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場、偏振光、紫外線等,都是鳥類飛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據。最近的研究還表明,鳥嘴的皮層上有能夠辨別磁場的神經細胞,被稱之為松果體的神經細胞就像脊椎動物對光的感覺器官一樣起著重要作用。對哺乳動物和信鴿進行的多次電生理學試驗表明,部分松果體細胞能對磁場強弱的微小變化作出反應。
一般認為,在白晝遷徙的鳥類是根據太陽來定位的,夜間遷徙的鳥類遷徙是根據星空定位。另有一種觀點認為,鳥類擁有適應於空中觀察的敏銳視力。在開闊的環境中,人類的視野半徑為9.6公里,而在2000米的高空飛行的鳥類視野為100公里,它們並能牢記熟悉了的廣大地區的特徵作為方向標誌,為其從繁殖地向越冬地遷徙往返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鳥類的遷徙絕非輕易之舉。通常飛越一個寬闊的海面和高大的山脈後,其體重會減輕一半,大批當年出生的幼鳥在遷徙途中或到達遷徙終點後都難逃夭折的命運。在遷徙的途中來不及覓食、驟起的風暴、浩瀚的水域等等,無時無刻都在吞噬著這些生靈。同時遷徙時間的早晚也蘊藏著危機,太早意味著北方的生活環境還被冰雪覆蓋,過晚則會遭遇暴風雨的危險,而且還有無數人為的干擾:高大建築物,無線電天線,燈塔與煙囪、與飛機相撞等等,都潛伏在鳥類漫長的遷徙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