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見光

    豆瓣是一個分享型的社群網站,在SNS營銷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也類似於一個知識分享型網站。對於文藝青年們的吸引力較大。

    隨著認知盈餘變現方式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豆瓣其實是有機會的,特別是在知識變現上,豆瓣有良好的基礎。

    比如豆瓣擁有一批具有樂於寫作、分享和傳播知識的群體,以及已經成長起開的使用者群體。這相對於一個新平臺來講,確實是有機會的。

    不過在知識變現平臺扎推的當下,豆瓣想出類拔萃,也不是一件易事。所以說,其第二春就得下功夫啦!

    豆瓣要做的是,要沉澱下來,不要急於求成,開發出具有時代感的產品以及服務。特別是前期的投入、產品規劃、服務水平的重構!

    但在各大平臺燒錢補貼的競爭中,豆瓣能夠勝出,還是個未知數!這對於豆瓣來說,任重而道遠!

  • 2 # 科技縱橫論

    豆瓣是一家很佛系的公司,也是一傢俱有獨特氣質的公司,它是文藝青年的一種生活方式。

    它與整個移動網際網路大潮有點格格不入,它做不到滴滴的野蠻生長,也做不到美團的披荊斬棘。它更像是CEO阿北的文藝夢想。

    這家成立十二年的公司日活目前僅有100多萬,而月活僅僅只有800多萬,而成立不到兩年的抖音,日活早就超過6000萬,從資料來看,豆瓣甚至比不上交友軟體探探。

    豆瓣很多年沒有融資了,最後一輪融資還是在2011年,融資額5000萬美元。直到今年拆分出來的豆瓣閱讀,才完成A輪6000萬元融資。

    豆瓣可以說是很多模式的先行者,從豆瓣電影的線上售票,到豆瓣FM的知識付費,還有豆瓣電商,它都嘗試過,可是卻在種種因素的限制下,失敗了。可是你看現在,貓眼、淘票票,各種知識付費產品太多了。

    豆瓣的第一步走得太悲壯,出師未捷身先死。

    可是十二年來,豆瓣沒有大火,也沒有衰落,氣得投資人直說:“以後絕對不會投豆瓣、雕刻時光這樣的專案,這樣的專案的典型特徵就是,死又死不掉,上又上不去,你說他兩句吧,這些文藝中年的CEO還和你各種不高興。”讓人聽了很想笑。

    和整個面向未來的網際網路趨勢不同,豆瓣的氣質更像是沉思者,它在思考過去,思考歷史。想找某位音樂家的作品,你發現這麼冷門,只有豆瓣才有。

    豆瓣:充滿了性冷淡風。

    它的作者也從來不會刻意迎合大眾,有時候他們的深思不適合碎片化閱讀,更適合你在週末清晨,沏一杯咖啡,慢慢享受豆瓣時光。

    豆瓣不是沒有商業化,豆瓣閱讀的融資和拆分正暗示了阿北商業化的新思路,豆瓣一面堅持書影音,一面將部分業務獨立商業化運作。也許這次,豆瓣真的能實現,拉來新使用者,留住老使用者,煥發生命力。

    或許豆瓣的文藝本身就是個很高的門檻,讓庸俗者感到不自在。

    但它走得太慢了,需要加快腳步了,因為對手們太激進。

    我還是希望,豆瓣在保留自己獨特的同時,抓住更多人的心。也許,豆瓣閱讀是個機會。

  • 3 # 羽度非凡

    雖然豆瓣在很多人眼中是一個“曾經很火”的平臺,但是可能由於我以前對豆瓣的關注不多,或者說它沒能引起我對它的興趣,所以我也不知道曾經的豆瓣有多火。

    不同的是簡書和豆瓣一直專注於低調的寫作領域,由於沒有直接的變現機制,雖然註冊這兩家平臺的門檻很低,但想要在這兩家平臺獲得品牌效應的話,對於內容運營的要求應該是非常高的,而且這兩家平臺在內容創作的方向上,也與其他的新媒體平臺不同,豆瓣和簡書更希望作者能夠寫作一些雞湯或情感類的小故事,而不追求時效性。

    豆瓣能否迎來“第二春”,主觀上取決於豆瓣的變現機制是否會有新的轉變,不過我感覺豆瓣肯定是不會和其他新媒體平臺一樣砸錢,所以這方面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從客觀的角度上來說,就要看樂於寫作的人是否有意透過持續寫作來打造個人品牌,但這種方式對於作者來說是有風險的。

    在自媒體時代,如果你能夠寫出具有獨特觀點的評論,或者是給人無限啟發的動人故事,都可以利用自媒體平臺的閱讀量直接發生變現,但是如果嘗試使用豆瓣、簡書等平臺打造個人品牌,甚至成為簽約作者的話,其實是包含一定風險的,因為對於一個普通而而言,你未必能成功,至少不會在短時間內快速成功。

    在當下快節奏的時代,想要讓一個人慢下來是非常難的,所以豆瓣或簡書這樣型別的網站能否迎來第二春,還是要看未來發展的趨勢能不能為使用者來帶更多的權益,而這種權益未必是直接的變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明語言如何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