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聲90883005
-
2 # 靈壹雜貨鋪
餘華的《活著》不知是否符合這類,但是個人覺的書很不錯。
魯迅的《狂人日記》讀起來有點生澀,不夠了解當時社會背景的話,比較不能夠完全讀懂,趣味性也不是很多。
作家劉心武好像有個這類的書,忘記名字了。
-
3 # 半山樵書生
我手中有一些書刊上的文學作品,可能算得上傷痕文學的好作品吧。這部書中作品發表的時間,是1977年至1978年9月,作品內容主要是反映什麼時代的,有歷史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了。這其中劉心武的三篇小說可能都算得上傷痕文學吧。
巜班主任》:不足16歲的宋寶琦,因為參與了一次集體犯罪活動被拘留,由於認罪態度好,又有立功表現,被教育釋放了。他的父母為此搬家到了"光明中學"附近,依就近入學的原則,他被轉入初三三班。宋寶琦xx覺悟差,知識水平只相當於初中一年級,又剛犯過罪,聽說這樣的"小流氓"要轉來,初三三班可炸鍋了。"班上同學都知道宋寶琦要來了,有的男生說他原來是什麼"菜巿口老四",特別厲害 ;有些女生害怕了,說是明天宋寶琦真來,他們就不上學了!"初三三班班主任張俊石,面臨學生要畢業的學習壓力,同時要對宋寶琦進行家訪,還要引導化解學生們的不好情緒,讓他們能夠接受,幫助,改造宋寶琦,矛盾就此展開。
《班主任》刻畫了不同的女生形象:缺乏業餘愛好,比較規矩,只會按報上的意思看問題的班團支部書記謝惠敏,家庭環境比較開明,特殊年代仍能夠讀哲學歷史等書及優秀文藝作品,因而有獨立客觀思考能力的石紅......
劉心武的巜愛情的位置》,是以那個特殊年代為背景,以一個女青年的角度去看愛情,戀愛,婚姻的問題。《醒來吧,弟弟》,則寫了一些對社會現實從希望到失望,而啥事都不感興趣的男青年。
這裡有一篇小說:盧新華的《傷痕》,不知道"傷痕文學"是不是由此來的?《傷痕》寫的是:在那個特殊年代,媽媽被錯劃成了"ABC叛def徒",十六歲的女兒與家庭決裂,獨自下鄉插隊。九年以後,獲知母親平反,匆匆趕回,卻已晚了,母親病重去世了......特殊時代,給親情都帶來了很嚴重的傷害傷痕。
這部書裡的作者之一的張潔,好像另有一部中篇小說《他有什麼病》,有些像傷痕文學。《他有什麼病》原刊於1986年巜鐘山》第四期,寫了以一家醫院為中心的許多人,彷彿個個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有些荒誕的舉動。
這本雜誌上張法德的《柏木guancai》,寫的是:一個老奶奶,生了九個兒子,由於種種原因都夭折了,到她九十二歲時,唯一的孫子為了娶媳婦,要把她的柏木guancai作木料給賣了換收錄機。忍了一輩子的老奶奶 ,忍無可忍了,答應賣以後 ,卻躺在裡面用煤油連自己一塊兒燒了......
還有《小說選刊》1985年第4期。那真是一個劫後重生,優秀作品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的時代。這期雜誌刊登的有:史鐵生的中篇《奶奶的星星》,梁曉聲的中篇巜父親》,王鳳麟的中篇《野狼出沒的山谷》,何立偉的短篇小說《白色鳥》,阿根廷籍女華人蕭金鈴的寫"比較文學"留學生生活的《C城記事》......印象最深的是柯雲路的中長篇小說《一個系統工程學家的遭遇》。
-
4 # 追求一句中的
八十年代人們對傷痕文學做了很大的擴充套件,一派是關於知青的,著名的有葉辛(蹉跎歲月、孽債)、梁曉聲(今夜有暴風雪);一派是寫右派遭遇的,有名的有戴厚英(人啊,人)、從維熙(無長篇)、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還有一派屬於社會派,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佚名(電影文學,在社會的檔案裡)等。
傷痕文學概念擴大後,內容多了,但大都流於控訴抱怨的層面,真正寫得比較理性、深刻的作品並不多,前期的《班主任》、中期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晚期的《孽債》則是三部值得一讀的作品。
回覆列表
首推華東師範大學的作家戴厚英的小說巜人啊人》,她是因為善良,收留了一個同鄉,因而死於非命。她在作品中對於人性的探索和評述不合時宜,遭遇到不同尋常的批判,見諸報端,也影響到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文獲罪古來有之。張賢亮的小說巜綠化樹》等一批產品都帶有明顯傷痕。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一批脫穎而出的作家,因為帶著歷史的反思,在思想上有突破歷史禁區的地方,有發人深省的議論,普遍帶有歷史的傷痕。可以看看劉新華陸文夫梁曉聲和一些知青文學,上海也有幾個挺有名氣的。歷史已經翻過一頁,雖說不能遺忘歷史,我們更應朝前看朝前走,作家肩負著更重大的歷史責任,我們頌揚新時代的新人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