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群體一盒

    諸葛亮和姜子牙 論成就論才能,諸葛亮比姜子牙差多了。可是同為名相,諸葛亮的名氣卻比姜子牙大多了。姜子牙輔佐周文王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諸葛亮不過幫劉備奪得三分天下最弱的一分而已。姜子牙使西周由弱變強,而諸葛亮卻使西蜀由強漸弱。可世人皆知諸葛亮,知姜子牙者幾?心中不禁為姜子牙叫屈。姜子牙七十出山,年齡已老,但西周在英明且雄心勃勃的文王治理下,已有相當的根基,就跟現代人說的,找個富家女,可以少奮鬥三十年,所以起步時姜子牙更高。諸葛亮二十八歲便初出茅廬,雖然劉備才能不及姬昌,當時尚無固定的根據地,但是劉備把軍政大權毫無保留地交給了他,加上猛將關、張、趙正當壯年,就算奮鬥個三十年,也不過五十八而已,條件絕不比姜子牙差。可為什麼姜子牙能成就大業而諸葛亮卻壯志未酬身先死?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體現出諸葛亮不如姜子牙,同時這兩點也是導致諸葛亮失敗而姜子牙成功的原因。其一,在人才的使用和培養上諸葛亮不如姜子牙。因私心而錯用馬謖還是次要的,對魏延的利用不當和對後主劉禪的培養缺乏才是諸葛亮致命的錯誤。《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長沙太守韓玄欲殺老將黃忠時,“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大喊大叫者就是魏延。入長沙後“玄德待黃忠甚厚。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其故。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後患。’”魏延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才,他認定劉備之德而來投效,諸葛亮卻下了一句不忠不義的論斷,還“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怎不叫人心寒?此後,人才鮮有投蜀者,終至“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大概也因為此了。反觀姜子牙,在殷商的鎮國武成王黃飛虎反出朝歌,走投無路的時候(雖然此時西周還比殷商弱,尚未撕破臉皮),一下便看出了這是個難得的機會,立即勸諫文王,公開接納黃飛虎。黃飛虎未到西岐,安置他的府第便已動工,子牙與文王親到岐山迎接。接著封黃飛虎為開國武成王、統領兵馬大元帥,待遇一點也不比過去差。於是天下對紂王不滿者,都看到了希望,紛紛投靠西岐,使西周的實力急劇提升。後主劉禪其實並不傻,以“此間樂,不思蜀”的話來保住自己的性命也充分證明了這點。就連諸葛亮自己也曾感嘆劉禪“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意即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諸葛亮大舉北伐之時,正是劉禪青春韶華之際,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使其以一個“見習”皇帝變成“在職”皇帝。可是,諸葛亮常駐於漢中,醉心於北伐,卻不一心一意地輔佐和教導劉禪怎樣治國,終使劉禪成為一個無能無為之君。姜子牙就不一樣了,從他成為西周之相的那天起,他就把武王姬髮帶在了身邊,不斷進行實踐鍛鍊。周武王就這樣成了英明之主。其二,在治國方針和戰略的制定上諸葛亮不如姜子牙。姜子牙出山時,西周實力已經很強,根基極厚。但他並不急於出兵滅商,首先提出“內治”的政策,並說了一番自強才不受外辱的道理,深受文王賞識。戰略上他採用先鞏固防禦,等我強敵弱之時再轉守為攻的方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是諸葛亮就不一樣了。在助劉備先後奪得荊州、益州、漢中而成功三分天下之後,他沒有對劉備未穩的根基進行鞏固,而是窮兵黷武進行北伐。劉備死後,諸葛亮不僅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託,而且獨攬大權,用人唯親,一意孤行,導致西蜀國力日漸衰退。可以說,蜀國的滅亡,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此我想到當今有些好勇鬥狠者,整天價喊著對這對那動武,可知國若未自強,戰爭空耗國力,難道想讓我們重蹈諸葛覆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兩萬元的手錶,有必要出國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