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ondery

    在評價《後來的我們》之前,我必須要承認一點我對這部電影是有期待的。並且,我很難不對這片子藏有私心無論是對劉若英本人的喜愛,尤其是在去年看過劉若英的演唱會之後,這種感覺在不斷加深。還是對《後來》這首歌曲本身。我相信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後來》這首歌承載的意義,是相當有分量的。但是,評價一部電影是好是壞的時候,不應把場外的因素搬到檯面上來。畢竟前些年何炅把《梔子花開》拍成電影的時候,我就對這種型別的電影,有了些後怕。那到了如今這部《後來的我們》,質量究竟又如何?或許並不太樂觀。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就是:這是一部沒有感情的情感戲。

    在我看來,兩位主人公林見青和方小曉的感情實在是太虛無了。回顧雙方整個相知、相識、相愛、相離的過程,都只如一次按部就班的刻意安排,就像“早晨會天亮,夜晚會天黑”一樣,故事裡的這兩人的感情,就是如此給人一種只不過在必要的時間發生了必要的變化,沒有任何的節奏和邏輯在裡頭,純粹只是在故事發展到某個層面的時候,必須要發生的罷了。至於那些所謂的真實的情感,當真是讓人一點也感受不到。但很多時候觀眾也並不會去深究這件事,在他們眼中,既然是男女主角,關於他們倆的所有愛恨情仇,都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可問題是,一旦角色之間的感情太過單薄且沒有說服力,那麼整部影片給人的衝擊也會變得格外微弱。並且,從敘事手法來說,也在進一步弱化兩個人的情感。影片在現在和過去之間來回穿插,希望讓這段感情蒙上一層巨大而又悲涼的時代感。這當然是個好方法,譬如電影《海邊的曼切斯特》中就是這樣,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回憶,既為觀眾揭開了主人公的故事,便於觀眾走進他的內心,同時也主人公在與過去和解的過程(雖然並沒有和解)。到了《後來的我們》裡,雖然用了類似的手法,卻一點也不高明,反而讓人覺得,這無非是劉若英耍的一點小聰明罷了。它並非是為故事本身服務,而是為了掩飾劇情之間的跳躍和不流暢,權當綁住幾段分裂渙散的劇情之間,想出來的方法罷了。

    同時,劉若英還犯了個新人導演都會犯的錯:不自信。不自信導致的結果就是,自知無法靠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打動觀眾,就多講幾個故事。劉若英雖然不是這樣,其實也是異曲同工,就是不斷往電影里加元素,她希望電影都面面俱到,討好所有人。除了本該有的男女之間的那點事,這部電影裡還有父子之間的水火難容、北漂青年的茫然、空巢老人的孤獨、同學會上的侷促、中產階級的焦灼等等……影片當然可以討論這些話題,只是無法有的放矢,刻意的安排之下只會讓人覺得太過雜糅。

    周冬雨在戲裡給井柏然上過一次課,當然,被迫傾聽的還有我們這些觀眾。她說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你給的,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敬佩這種坦誠的品格,可是為什麼劉若英首先帶頭犯錯?這對未老先衰的戀人,看起來好像真的琢磨透了愛情是怎麼回事,人生是怎麼回事。因為,他們從開始就在無限意淫,就像簡單的逆襲,也只能呈現為金錢的狂歡。男方的悶不作聲並非冷漠,充耳不聞是他的回擊,在這裡卻被處理成軟弱。創作者們聲嘶力竭,必然會被自己的算計兜頭淹沒。所以,別去找任何理由,更不要跟物質扯上關係。

    《重慶森林》裡的愛情,相遇吸引,分手療愈,沒有長篇大論,更沒有滔滔不絕,那些俗到底子裡的出身、條件,一概拋擲腦後,由此才自在輕盈,四散開去。除了這些,還有一點十分費解,就是那句「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是怎樣狹窄的視野給她構成了如此世界觀?情感不是用來販賣的,無論是侯孝賢的《咖啡時光》,還是理查德 林克萊特的《各有少年時》,他們沒有過多的強調感傷,沒有自怨自艾,而是盡情的發揮電影的魔力,讓我們重拾對美好的希望。不過,還是得承認,父親這個角色極為貼切。當然,這與田壯壯的演技無關。因為東北地域的設定,他隨時都有被替代的可能,存在感降低為0。最後,我想說,我們沒資格做任何人的老師。

    因為,我們不配。

  • 2 # 嘻閱

    可能跟自己經歷過的青春有點兒類似吧,所以感覺蠻真實,但,既然有現任了,就不要懷念前任了,這是最起碼的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行不缺八字偏弱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