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二戰結束之後,英法美蘇四國將德國和柏林各分為四個部分分別佔領,東柏林為蘇佔領,西柏林為美英法佔領,不過柏林出於蘇聯佔領區內。

    但是隨著意識形態鬥爭、大國爭霸的不斷加劇,美英為了扶植雙佔區,穩定戰後混亂的德國經濟市場以對抗蘇聯。 於1948年6月18日在西佔區實行貨幣改革,發行“B”記馬克。蘇聯針鋒相對,6月22日在東柏林發行“D”記馬克,並作為整個柏林的流通貨幣。西方於23日下令將“B”記馬克引入柏林西區。

    國際局勢頓時緊張,爆發了“柏林危機”。6月24日,蘇聯切斷西佔區和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西方國家對西柏林實行空中運輸供應,封鎖失去實際意義。雙方經過長期鬥爭後,於1949年5月達成妥協,蘇聯做出主要讓步。5月12日封鎖結束,“第一次柏林危機” 漸趨緩和。

    西方國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斷地對民主德國和東歐國家進行滲透。西柏林成為東西冷戰的 “ 前哨城 ” 。而在1958年10月27日,民主德國領導人烏布利希提出西方國家沒有權力留在柏林,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不過並未釀成戰爭依然談判形式處理。

    到了1961年6月赫魯曉夫重新就柏林問題釋出強硬宣告,併為此採取一系列措施:暫停實施裁軍計劃,增加國防預算,召集高階軍事顧問會議,任命新的駐德司令,但得到新上任的肯尼迪政府針鋒相對的回覆。肯尼迪決定追加國防費用,加強駐德美軍的作戰能力,改善其戰略地位,特別是增加導彈力量。英法對美國的政策給予堅決支援。

    為了報復,東德在蘇聯授意下於1961年8月13日開始修築柏林牆,全長155公里。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目的是阻止東德的東柏林和西德的西柏林之間的來往,防止遭到西方國家的滲透。

    柏林自此被一分為二,所有東西柏林之間的來往都要透過東德警察層層篩選和審查,西德進入西柏林必須乘坐飛機,一直到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

  • 2 # 羅羅905

    二戰中雖然蘇軍是最先攻入柏林的。但德國投降後柏林卻被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分為四個區佔領。自此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蘇聯曾三次要求美英法撤出柏林但都未成功。蘇聯無奈之下就修建了隔離牆將柏林一分為二。這就是著名的“柏林牆″。

    1947年至1949美英法將所佔區進行合併。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也就是西德。而由蘇聯佔領的東柏林以及各個洲亦在1949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

    在整個冷戰期間,在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在經濟髮屋中一直處於劣勢。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則在經濟上發展迅猛。單就蘇聯與美國相比,蘇聯經濟即便是最輝煌時,其GDP也未達到過美國的40%。原因就在於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均實行“市場經濟″。從而更具競爭力。而在美國的幫助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經濟也逐漸得到恢復。

    而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嚮往更好的生活是他們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追求。在1945年至1961年,每年幾十萬的民主德國民眾越過東柏林進入聯邦德國。在這幾年間至少有350萬人進入西柏林。甚至連波蘭人,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會把這裡作為進入西方世界的捷徑。這不僅給東德帶來經濟上的巨大損失,在政冶上也是一種恥辱和被判。建立隔離牆自然成為最有效的方法。

    最初的隔離牆只是簡單的帶刺鐵絲網。沿蘇聯佔領區進行佈設。後來逐漸修建成混泥土牆,還增設有瞭望塔、碉堡,壕溝,巡邏路線等。“柏林牆″由此成為東西方陣營的對抗最前沿。

    這堵全長169.5公里的高牆被民主德國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也被稱為“自由世界的櫥窗″。但不管怎麼叫,修建柏林牆的目的只有一個,防止民主德國居民進入聯邦德國。柏林牆也成為冷戰時期美蘇兩強爭霸的標誌性建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事訴訟能不能特別授權律師?